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28 20:06:08
◎寶盈基金陳金偉反思今年以來的操作并表示:浮躁的心態使得我們買入質地一般的公司,我們最近的一個體會是,造成虧損的原因不是不懂,也不是很懂,而是似懂非懂。
◎景順長城楊銳文:新能源汽車行情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前期電動化演繹已較充分,但新技術領域依舊具備較多投資機會,而智能化全面行情也才剛剛開啟。
◎大成基金韓創:市場主要對經濟基本面、流動性以及賽道股(籌碼結構)等三個方面較為擔憂,而這些擔憂在他看來已過于悲觀。
每經記者|黃小聰 每經編輯|葉峰
近日,記者注意到,楊銳文、韓創、陳金偉等明星經理陸續發聲,除了談反思,聊市場,也談到了今年所看好的板塊。
比如寶盈基金陳金偉反思今年以來的操作并表示:“浮躁的心態使得我們買入質地一般的公司,我們最近的一個體會是,造成虧損的原因不是不懂,也不是很懂,而是似懂非懂。”
而景順長城楊銳文對近期反彈的半導體板塊進行了分析,大成基金韓創表示,2022年重點看好新材料方向。
景順長城楊銳文:半導體的機會不是一次性機會,而是長期的機會
近期,楊銳文主要談到了對于兩個板塊的看法,首先是新能源汽車板塊,楊銳文表示:“盡管我們深信新能源汽車是未來十年最精彩的產業方向,但也要清醒認識到它的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未來更可能出現明顯的分化行情,波動也會一直伴隨我們左右。”
“新能源汽車行情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前期電動化演繹已較充分,但新技術領域依舊具備較多投資機會,而智能化全面行情也才剛剛開啟。”楊銳文進一步說道。
而對于近期有反彈的半導體板塊,楊銳文表示:“過去市場依然停留在把半導體視為炒景氣度的方向,但我們需要強調半導體的機會不是一次性機會,而是長期的機會,不僅僅是缺芯帶來的量價齊升,更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半導體企業走向高端化的進程在加速。”
“2021年是半導體價格普漲的年份,2022年產業景氣度肯定走向分化,因此投資中更重要的是尋找產品和領域突破的公司,我們長期看好功率半導體和汽車半導體,以及有高技術壁壘的芯片設計公司和半導體材料公司。”楊銳文進一步說道。
大成基金韓創:重點關注新材料
大成基金韓創近期也分享了其對于市場的看法,韓創認為,市場主要對經濟基本面、流動性以及賽道股(籌碼結構)等三個方面較為擔憂,而這些擔憂在他看來已過于悲觀。
此外,韓創認為,關于經濟基本面,實質上,市場爭論的是穩增長意愿以及能力夠不夠的問題,在他看來,是否“穩得住”對于市場影響較大,他傾向于認為各項支持增長的政策力度較強,因此對經濟也相對更有信心。
具體到今年的投資,韓創表示,“展望全年,不會特別重配某個行業或者某個細分領域。一方面,相信今年寬信用、穩經濟是能夠實現的,因此‘穩經濟'主線仍會配置一定倉位。另一方面,同時會配置部分成長方向的個股。”
記者注意到,具體到成長方向上,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首先,新材料是韓創重點關注的方向,比如節能降耗的新材料等。在韓創看來,新型材料門檻夠高,需求也不斷擴張,并且分散在各個不同的細分領域里面,可能屬于化工,也可能屬于建材、電子、機械、有色。
其次,韓創比較關注信息化、數字化對偏傳統行業的改造。因為公司本身是靠不斷的量的增長或者盈利能力的突增獲得成長,而并非靠價格,所以韓創將之歸類為成長股。
此外,韓創認為TMT可能是一條重要的投資主線。他將持續觀察和跟蹤消費電子、AR、VR的發展狀況。
寶盈基金陳金偉:2022年的機會可能來自于有偏見的領域
去年業績沖進前三甲的陳金偉,近期又反思了今年以來的操作。
陳金偉表示:“在總管理規模擴大,需要買入更多標的的時候,我們深感能力和精力的不足,以至于降低了研究的要求,從而對組合造成損失,驗證了那句‘靠運氣賺來的錢遲早會憑實力虧回去。'”
“除了自我反思,我們也不斷學習優秀同業的持倉和投資方式,總結下來,今年以來表現較好的投資者有兩類,一是具有宏觀策略思維,具有大類資產配置能力的投資者,二是深度價值策略投資者。我們認為這兩種策略都不適合我們,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躺平了,2022年的機會可能來自于有偏見的領域。”
“以四季度上漲的元宇宙為例,我們認為這個看似不能馬上兌現到當期業績的主題,恰好串起了一系列長期具有不錯增長,但是估值卻一直下降的行業和公司,這些公司集中在傳媒、計算機以及一些電子行業的細分領域。這些公司或許沒有一流的商業模式,但是卻一直默默成長不被關注。類似的行業還包括地產鏈條(包括家居、家電、建材、工程機械等行業中具有成長性的公司),這些行業因為缺乏宏觀敘事,難以對當期業績進行‘線性外推',因而長期被歧視。”陳金偉進一步舉例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7102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