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2 15:53:0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調查后發現,證券行業人均薪酬真的高,經過估算,上半年人均月薪高達5.55萬元。但實際上,50家上市券商與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中,只有15家人均月薪超過5萬元,大部分從業者“被平均”了。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何劍嶺
圖片來源:攝圖網
8月31日,上市券商中期業績全部出爐。
作為每年兩次詳細的成績報告單之一,半年報一直備受券商行業及投資者重視。今年成績單顯示,從盈利絕對金額來看,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第一梯隊券商強者恒強;部分中小區域券商或呈現業績高彈性,或尋找賽道另辟蹊徑。證券行業正逐漸告別過去同質化競爭局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初具規模。
但今年中期業績報告季中,霸屏的不是券商業績,而是薪酬。8月20日,“中信證券上半年月薪人均9萬”上了熱搜,前兩天又有招商銀行人均月薪5.8萬元的新聞出現。
新聞從業者一直關注著金融行業薪酬,這本身就是一個新聞。不過,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調查后發現,證券行業人均薪酬真的高,經過估算,上半年人均月薪高達5.55萬元。但實際上,50家上市券商與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中,只有15家人均月薪超過5萬元,大部分從業者“被平均”了。另外,別認為沾上互聯網就高薪,今年挑戰中信證券“券商一哥”地位的東方財富,人均月薪僅有2.57萬元。
要理解薪酬,我們還是先來看看證券行業的盈利水平,這是給員工發工資的基礎。
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絕對金額計算,中信證券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2021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人民幣121.98億元,同比增長36.66%,是唯一一家凈利潤超過百億元的券商。
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排名伯仲之間。海通證券以上半年凈利潤81.70億元位居行業第二,僅比第三名國泰君安多1.67億元。不過,考慮到今年上半年海通證券因永煤債事件影響,有三項業務被證監會暫停,因此公司雖然凈利潤尚可,但目前來看,壓制公司基本面的因素尚未完全消除。
華泰證券以77.70億元凈利潤排行第四。廣發、招商、中金三家券商分列第五至第七名,凈利潤均在50億元~60億元之間。國信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中國銀河排行40億+梯隊,每家券商之間差距均不大。由此可見,除了冠軍中信證券一騎絕塵外,其余排名相近的券商廝殺均異常“慘烈”。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大火的東方財富實現凈利潤37.27億元,同比大增106.08%;其凈利潤水平在上市券商與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中排名高達第13位,甚至超過了近期因財富管理熱潮而大火的東方證券,后者以實現27億元凈利潤排名第14位。
而從業績增長率的角度來看,則中小券商明顯占優。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2021年上半年,我國證券業實現營業收入2329.8億元、凈利潤90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和8.7%。上述數據包括了尚未上市的券商,也剔除了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非證券行業的收入與利潤。因此當券商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幅高于9.2%和8.7%時,可以視作業績好于行業平均,反之則是暫時落后。
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共有6家券商與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率大于100%,它們分別是中原證券、太平洋、國盛金控、財達證券、東方財富、方正證券。
其中,中原證券、太平洋、國盛金控、財達證券凈利潤大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去年的超低基數。如中原證券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23.36億元,同比增加86.8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約2.29億元,同比增加642.16%。國盛金控則在去年中期出現虧損;太平洋、財達證券去年中期凈利潤分別下滑85.21%和46.01%。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共有12家券商與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業績出現下滑。下滑幅度較高的,也多是去年中期凈利潤基數較高的券商。
錦龍股份、華鑫股份、國海證券、天風證券、第一創業的凈利潤增速墊底,中期凈利潤分別下滑99.15%、68.25%、23.97%、18.57%和16.68%。其中除了國海證券外,其余四家去年中期凈利潤增速均超過100%。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證券行業業績不錯。說完了業績,再說薪酬,就更容易讓人理解。
中信證券發布中報相對較早,8月19日晚間就已經發布,而次日,有關“中信證券月薪9萬元”的新聞就上了熱搜。
在此之后,證券行業甚至是整個金融行業的薪酬都受到了市場關注。如銀行業中的招商銀行,前兩天就有“上半年人均月薪5.8萬元”的新聞爆出。很多網友不禁表示“酸了”。
但實際情況如何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不少券商人士打聽,部分人士坦言,券商薪酬目前是個敏感話題,但從新聞報道中來看,有“被平均”之感。
記者用“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應付職工薪酬期末余額-應付職工薪酬期初余額”除以平均員工人數,估算了整個上市券商(包含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人均薪酬(平均人數按照期初人數加上期末人數除以2簡單平均)。得出的結論是:上半年券商行業人均薪酬為33.28萬元,月均薪酬為5.55萬元。
但實際上,不但每家券商之間的薪酬差異巨大,而且在50家上市券商與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中,實際上只有15家公司人均月薪超過5萬元。
如下圖所示,以上述公式計算,中信證券上半年員工人均薪酬為68.08萬元,折合月薪高達11.35萬元。中金公司上半年員工人均薪酬為59.06萬元,折合人均薪酬9.84萬元。人均月薪高于5萬元的還有東方證券、廣發證券、浙商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
(記者估算數據與熱搜“中信證券月薪9萬”有差距,因為熱搜上采用的是員工年初數量計算)
而與此同時,還有部分券商人均月薪不足3萬元。如下圖所示:
其中最低的是哈投股份。哈投股份參股江海證券,是其凈利潤的主要來源,但其實哈投股份還包括熱力等主營業務,因此其人均月薪1.98萬元應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人均月薪低于3萬元的還有東方財富。雖然東方財富今年以來市值增長迅猛,但人均月薪僅有2.57萬元。
當然,即使是月薪排名靠后的券商,其薪酬水平也不錯——國家統計局5月19日公布2020年平均工資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也就是說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均月薪為8114元。因此中信證券月均薪酬上熱搜,也是有輿論基礎的。
但從證券從業人員的實際感受來說,卻有不少人感到是“被平均”了。
某位供職于上述15家券商的員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真達到媒體算出來的數字,我愿意天天加班!”
另一位券商人士也感嘆:“又是被平均了。”他在咨詢人力后,對記者關于券商高價薪酬的問題做了一些解釋。
首先,估算平均薪酬的公式,用“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應付職工薪酬期末余額-應付職工薪酬期初余額”除以平均員工人數是比較科學的。也可以用應付職工薪酬的本期計提數計算,不過有些公司沒有公布這一數據,因此往往用上述公式替代計算。
但“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中,不但包括了稅前薪酬,還有如單位應繳公積金、為職工支付的體檢、購買的職業保險等福利也在該科目進行核算。因此員工到手的實際薪酬大概率要低于媒體算出來的數據。
其次,平均員工人數是個極粗略的數據。有員工可能只入職一個月,有的可能拿到年終獎就辭職。所以平均員工人數從公開信息也很難拿到準確數據。
另外,現在除了董監高外,很多業務條線也開始實行遞延薪酬。例如投行保薦人的績效就會在完成IPO后數年進行遞延,“支付給職工的現金”是按照收付實現制核算,可能包含了往年累計報酬遞延至當期數據,因此不完全匹配當期應得報酬。
不過,這位券商人士表示,其人力同事指出,即使數據無法完全估算準確,但對業內HR而言,更多地是看各家券商之間的薪資水平差異,因此媒體報道的數據除了為熱搜貢獻熱料外,還是有參考價值。
此外,記者還發現,從行業整體數據來看,有多達35家上市券商員工人均薪酬不足5萬,但行業平均數達到5.55萬元。
這是因為,月薪高于5萬元的券商公司家數只有15家,占全部公司家數的30%;但他們不但發放薪酬多,人數也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50家上市券商員工總數為274760人,而上述15家券商人數總和為127756人,占所有上市券商人數的46%。因此這15家券商大幅拉高了行業平均。
這說明即使是外界人眼中高薪的證券從業者,入了不同公司,獲得的報酬也差異巨大,用專業術語講:這叫做“市場化薪酬”。
券商市場化薪酬制度改革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焦點,但每年媒體熱熱鬧鬧算過數據之后,又等到下個定期報告日再計算一次、再上一次熱搜,證券行業對這個話題的態度卻一直像是冷眼旁觀。說是“敏感”也好、“低調”也罷,行業百余家公司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這個態度,本身就耐人尋味。
但記者發現,中金公司曾在回A招股書中對“市場化薪酬”做過闡述,這是券商中少有做出官方公文回應的記載。
在A股招股書中,中金公司表示,公司員工薪酬水平在2017年~2019年中較北京當地“金融業-資本市場服務”行業平均薪酬高出一倍。這是為了“保持員工的穩定性和持續吸納優秀人才提供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薪酬標準。此外公司國際化業務布局較廣,國際化程度較高,境外員工占比較高,導致公司整體薪酬水平與北京市平均工資有一定不可比性。”
有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給出的薪酬待遇高是業內公認。但首先在于這兩家公司盈利能力強、資源背景雄厚,能賺錢自然也就能給員工更好的福利待遇。此外,許多券商、尤其是國有券商在進行薪酬改革時,監管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該券商人士反問道:“我公司后臺員工的基本工資只有幾千元。這種情況下,又如何能在人才爭奪上與中金、中信競爭呢?”
此外,即使是同一家券商,前中后臺薪酬差異也是巨大,甚至在同一個部門也是如此。如一家券商研究所內,能獲得公募基金高派點的分析師,收入肯定遠遠高于無派點的分析師。
但證券從業者的辛苦也值得一說。中信建投的中報中披露的有關研究所數據,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中報中,中信建投指出,截至2021年中期,中信建投研究及銷售團隊共177人,研究業務分為9個研究大組,涵蓋34個研究領域,報告期內共完成證券研究報告2378篇,為機構客戶提供線上線下路演15000次,調研1044次。
也就是說,就算以120個工作日粗略估算,中信建投分析師平均一天路演125場,就算是加上銷售團隊一起的177人,平均每人一天路演0.7場,也就是說很可能每隔一天半就有一次路演,這還不包括撰寫報告、調研時間。
證券從業者的薪酬或許一直將是個敏感話題,但它自帶熱度。今年中報后,也許到了明年年報時這個話題又會重啟一波。不過,從記者的統計可以看出,各家券商之間為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確實也在薪酬上下了很大功夫。越是愿意給高薪的券商,往往也越容易吸引人才加盟,做大做強業務。能為員工提供高薪的券商,員工的專業性和忠誠度也越有可能為公司帶來回報——這當然更多地是一個哲學命題,考驗著制度建設者的管理智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