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3 17:23:33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一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開園儀式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負責此次園博園技術改造的主要有三家巨頭:京東、華為、騰訊。
◎從2019年成立至今,京東智能城市業務已經相繼在北京、上海、天津、雄安、南通、大同等數十個城市和區域以不同形態落地。
◎在鄭宇看來,京東科技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定位就是“PC上的Windows”,支撐智能交通、智能規劃、智能能源等的各類垂直應用可以看做Office等軟件。
每經記者|王郁彪 每經實習編輯|陳劍銳
萬億規模智慧城市戰場,巨頭下場參戰的方式各有不同。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一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開園儀式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獲悉,負責此次園博園技術改造的主要有三家巨頭,分別為京東、華為、騰訊。其中,騰訊主要負責C端小程序的上線及運維,華為負責提供環境傳感支持,而京東智能城市則為園博園開發了一套景區數字底座“園博超腦”系統。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集團副總裁鄭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園博超腦”系統支撐起了景區管理、游客服務、營銷運營三大業務板塊,物聯網、時空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此均有應用。
在涵蓋智慧政務、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文旅等多個產業領域內,巨頭們爭相跑馬圈地。
其中,做硬件起家的華為在5G技術的加持下,智慧城市業務迎來加速期;騰訊WeCity戰略以騰訊云為技術底座,結合微信等C端工具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打法;而京東智能城市則更加關注構建城市數字底座,將時空數據融合,打造智能城市新生態。
“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角逐智慧城市市場的切入點各不相同,但參與者們的目的很明確:分食這萬億級“蛋糕”。
2020年,京東科技提出了基于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一核兩翼”體系,其中“一核”為數字政府;左邊“一翼”是數字經濟;右邊“一翼”則是數字生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京東科技為園博園開發的“園博超腦”系統,“底座”依舊是京東智能城市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統”,這也是自去年南通市域治理現代化項目(一核)后,該系統首次落地智慧文旅領域。
目前參與國內智能城市及相關細分領域布局的企業主要可劃分為三類——信息化系統集成公司、云服務提供商和各類特定場景的技術服務商。
以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為底座,是京東科技智能城市業務必須遵守的底層邏輯。而在鄭宇看來,京東科技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定位就是“PC上的Windows”,支撐智能交通、智能規劃、智能能源等的各類垂直應用可以看做Office等軟件。
景區游客分析和客流過載智能疏散就是“操作系統上的兩個軟件”,鄭宇進一步表示,“基于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技術能力,園博園管理者可以檢測到景區內各景點的人流量并預測未來會有多少人到達這個景點;然后把這個信息發布在大屏上,讓游客作為參考,避免去擁擠的地方。”
具體而言,智能城市操作系統把城市數據感知、城市數據管理、分析和挖掘以及城市服務串連在一起,不斷升級、迭代。“數據的深度加工決定了這樣的操作系統既可以用在城市的級別,也可以用在像園博園這樣景區的級別。”鄭宇告訴記者。
從2019年成立至今,京東智能城市業務已經相繼在北京、上海、天津、雄安、南通、大同等數十個城市和區域以不同形態落地。
此外,記者也注意到,京東科技智能城市“一核兩翼”體系布局中,“兩翼”大量整合了京東集團的資源和能力,包括區塊鏈、企業支付、企業信用等。而江蘇園博園項目中,則有京東云、京東收銀等技術、服務的加持。
由工信部牽頭的2020年《數字孿生白皮書》指出,到2023年,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
據艾瑞咨詢2021年1—2月中國人工智能月度信息顯示,兩月內人工智能投融資事件共計66件,其中智慧城市投融資事件為13件,熱度與當下最為火熱的芯片領域并列第二。智慧城市的投融資情況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兩月內,在智慧零售、智能客服、數字化服務、政務、交通均有投資,智慧零售和數字化服務則為投資相對熱門細分領域。
市場規模巨大、投資熱情高漲,讓這個聽起來本不那么“性感”的賽道逐漸熱鬧起來,各個細分領域在資本市場“雨露均沾”,進一步促使智慧城市產業鏈各個環節中的頭部玩家跑步入場。尤其在城市級計算層、平臺與基礎設施層、感知通信層及頂層設計層上,已經遍布了包括京東科技、華為、騰訊、阿里、平安科技等科技巨頭的身影。
“AI智道”發布的2015—2020年科技巨頭中標的117個智慧城市(城市大腦)項目信息顯示:華為系中標11個項目中標金額38億元,騰訊系中標33個項目中標金額35億元,阿里系中標68個項目中標金額23億元,百度系中標1個項目中標金額1.4億元,其中19個項目采用了聯合體投標。
在延續多年的智慧城市標的爭奪戰中,巨頭們逐漸形成了差異化的智能城市戰略路徑,如騰訊的WeCity、華為的智能體、京東科技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統、阿里的城市大腦等。
在2008年IBM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的十余年間,智慧城市在巨頭間的博弈與廝殺之間完成了一輪輪的自我革新。無論形態如何演變,深化AI等技術與產業之間的關系,并非只做單純技術的賦能也已然成為共識。
作為巨頭未來戰略集中爆發且多有交叉的巨型賽道,智慧城市戰場依舊潛藏著數不清的“金礦”和難以避免的“沖突”。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