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27 15:43:24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今日(3月27日),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在佛山舉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發表主旨演講。劉世錦認為,中國要實現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就要采取低碳和零碳的綠色技術和產業體系,同時實現高的經濟增長率,力爭實現減碳和增長雙贏。
“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經濟體,在碳中和目標的巨大壓力之下,仍要保持一個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挑戰十分嚴峻,而且面臨著比較大的不確定性。”劉世錦說道。
他分析道,盡管挑戰較大,但中國存在兩個優勢:一是中國作為后來者,還有相當多的產品沒有達到歷史碳需求峰值,可以直接用綠色產品來替代;二是中國目前需求增長速度比較快,綠色產品的創新和推廣市場范圍大,借助國內的成本優勢、需求優勢、技術積累,中國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創新。
對此,劉世錦提出了綠色技術創新推廣的三個目標:一是高技術含量和高生產率,二是少排放或者零排放,三是與傳統的企業相比具有低成本的競爭力。
“目前,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基本上靠的是政策推動和道德感召,因此綠色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或者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公益慈善性,綠色發展缺少一個可持續的機制。”劉世錦說道。
因此,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劉世錦建議建立碳賬戶:“建立碳賬戶,實際就是建立每一屆政府、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在減碳方面的責任,對排碳和減碳的數量進行核算,為下一步開展市場交易、推動碳中和打下比較好的基礎。明確各相關主體減碳責任,能讓國家層面的碳中和以及綠色發展的目標通過各相關主體把減碳責任分解落地,推動綠色轉型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