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7 20:19:23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外交學院官網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國際法學家、新中國國際私法學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劉慧珊教授,于2020年10月29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遵照其生前遺愿及家屬意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國際法研究所將在近日舉辦劉慧珊教授追思會。
劉慧珊教授的逝世,是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國際法研究所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國際私法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對劉慧珊老師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劉慧珊教授千古!
劉慧珊教授生平簡介
劉慧珊,外交學院教授,1932年出生于湖南長沙,中共黨員。早年上學期間,她就開始為父親劉道衡負責的中央特科湖南組(湖南省工作委員會)秘密活動做掩護。1948年讀高中時,劉慧珊正式參加中共地下工作,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員會地下交通員,在寒暑假期,為湖南省工作委員會刻蠟板、油印革命傳單,利用學生身份傳遞情報,同年歷險,經組織安排轉移,從長沙到香港,輾轉到了解放區繼續革命工作。1949年至1950年,劉慧珊就讀于解放軍外語學校英語班;1951年至1953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俄語系本科畢業并法律系進修結業;1953年至1958年,先后任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編譯室、外交學院編譯室俄語翻譯。
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院聘請前蘇聯國際私法專家給研究生授課,劉慧珊是我國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前蘇聯專家進行國際私法專業授課及指導專題討論的課堂口譯人員。通過她的課堂口譯,我國相繼培養出了最早三批國際私法專業的研究生,他們成為以后我國大陸國際私法專業發展的棟梁之才。1958年,在高校的前蘇聯專家撤走后,大批高校的俄語翻譯工作者或被轉業當俄語教師,或經培訓后分配至其他單位做英語翻譯工作或當中學英語教師,只有極少數留在本單位轉為所譯專業的高校教師,而劉慧珊是外交學院唯一的一位,這與她一向勤奮鉆研,業務精深分不開。
劉慧珊在外交部國際法研究所長期從事國際私法專業的翻譯、科研和教學,是1949年建國后中國大陸高校最早并終身從事該專業工作的兩位學者之一。1958年至1961年,劉慧珊由我國著名國際私法學者、外交部專家李浩培教授單獨授業,攻讀英美國際私法;1959年至1962年,任外交學院國際法教研室助教;1962年至1968年,任外交部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私法組助研,其間(1965年至1966年),被外交部派往湖南省瀏陽任“四清”工作隊秘書。“文化大革命”開始后,1969年至1974年,國際法研究所和外交學院均被撤銷,大批知識分子受到不公正對待,劉慧珊也被“下放”至外交部“五七干校”勞動。1975年至1982年,形勢曲折漸好,其間,她被調到人民出版社馬列著作編輯室任外文編輯。1982年至1999年,劉慧珊重回外交學院國際法教研室任講師、副教授、教授,這其間(1988年至1989年),赴前蘇聯基輔國立大學國際法學院任高級訪問學者,研究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
劉慧珊教授為人正直,堅持真理,有極強的原則性和黨性。為后進起著積極的表率作用。
她從事高等教育工作數十年,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培養了一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她對學生在學術上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在生活上關心備至,無微不至。她毫無保留、不遺余力地提攜后進,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傾注了大量心血。因對高教事業有突出貢獻,1993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她發表有影響的譯著、論著150余萬字,多次獲科研成果獎。她的論著大都在學術界產生著激活思想的啟迪作用。文革期間外交學院停辦,被借調至人民出版社擔任外文編輯6年,之后擔任《中國國際法年刊》編委,審稿千萬字以上。她嚴謹治學,勇于創新,為新中國國際私法學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是新中國國際私法學的奠基人之一。1995年,她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入國際名人錄。
她多年擔任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北京國際法研究會創始副會長,為促進本學科與相鄰學科學術團體之間的團結合作、為溝通中國國際私法學會與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之間的關系起到了特殊作用。
她積極參與和推動新中國涉外立法工作,在新中國國際私法立法方面有重大貢獻。1986年,作為新中國第一部民事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涉外篇的起草人之一,參與了第八章“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起草;1999年,她作為中國國際私法學會起草小組主要成員之一,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示范法》起草工作,為國家制定國際私法立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她積極推動和參與示范法的英文翻譯,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示范法》推向了世界,廣受好評。2002年,她受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委托,作為三人小組成員之一,參與完成了《涉外民商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專家建議稿)》的起草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201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凝聚著劉慧珊教授的智慧和心血。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