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4 20:18:44
據眾成醫械研究院所發布數據,2020年1~6月,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122起融資事件,融資規模超過203億元(不包括IPO、定向增發等)。
每經記者|鄢銀嬋 每經編輯|湯輝
從業4年,盧文宇覺得今年很多工作一下子變得順遂了,“往年一些邁不過的坎今年容易了不少”。
盧文宇是重慶一家耗材類醫療器械生產商的負責人,而正在重慶舉行的第59屆(2020年秋季)全國制藥機械暨中國國際制藥機械博覽會上(下稱“藥機展”),和他有著相同感觸的參展商不在少數。受疫情影響,這一行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據眾成醫械研究院所發布數據,2020年1~6月,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122起融資事件,融資規模超過203億元(不包括IPO、定向增發等),融資規模是2019年全年的61.32%。
除了投融資市場的火熱外,此屆藥機展的參展情況也很能說明問題。據介紹,在國際企業受疫情影響大幅壓縮的情況下,此次藥機展的展位數量達10391個,比上屆還增加了近600個展位。
“今年的直觀感覺就是身份互換了,以前都是老板去找資金,現在是資金主動找上門。”盧文宇認為,資源向行業集中,恰好是醫療器械行業集中精力抓研發、做創新的機會,希望整個行業能保持冷靜。
11月3日,第59屆藥機展在重慶拉開序幕。據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協會展覽部主任王高樂介紹,這已經是該展會第6次在重慶舉辦,從2013年至今,展會面積從最初到10萬方擴至20萬方,增長了一倍。
“這幾年醫療器械行業發展非常快,特別是今年。”王高樂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3年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市場銷售規模剛過2000億元,2019年則增長至5200億元以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醫療器械行業的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但其投融資市場的熱度近年來并不高。
“今年4月份以來和我們公司接觸的投資機構就有2家。”盧文宇直言,時間若倒流至1年前,這樣的景象是自己不敢去想象的。“我們公司在整個行業還處于中小規模,以前要解決資金問題,基本上只有銀行信貸這一個渠道。”
據眾成醫械研究院所發布數據,2020年1~6月,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122起融資事件,融資規模超過203億元(不包括IPO、定向增發等)。
而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235起融資事件,融資規模約331億元。據此測算,今年上半年的融資額是2019年全年的6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2月,受新冠疫情影響,投融資市場則基本處于冰凍狀態。
“在醫藥產業鏈上,我們是為藥企提供藥品生產設備的,具有大、重、專的特點,在投融資市場并不是特別吃香。”江西一家醫療器械參展商告訴記者,其公司所在細分領域也有企業在和投資機構接觸。
“今年受疫情影響,除了口罩、檢測等耗材類企業被資本追逐外,一些藥品生產企業也在受益。”該參展商表示,下游的藥企擴產、革新等帶來了生產設備升級,形成了針對藥品生產設備行業的新增需求空間,這也是資本表示好感的邏輯所在。
據盧文宇介紹,此次展會上也吸引了部分投資機構實地調研,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走訪中,尚未遇到相關投資機構人士。
資本熱捧一定程度上也源于醫療器械行業的高增長業績。
僅以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為例,據眾成醫械研究院統計,71家A股醫療器械企業上半年實現總營收835億元,同比增長43.9%;總凈利潤226.6億元,同比增長340.5%。
醫療器械所在的醫藥大健康板塊所受到的追捧,也在影響著相關參與方的投資思路。“現在必須要出手快又準,估值上也需要更理性。”山藍資本管理合伙人聶洪鑫近日就曾公開表示。
此外,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汪來近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也直言,目前的生物醫藥產業的估值有一定泡沫存在。
“作為行業的一員,我們做生產設備的都不是要賺快錢,資本關注是好事,行業可以進一步集中資源加強基礎研究。”上述江西參展商表示。
盧文宇也認為,資源向行業集中,恰好是醫療器械行業集中精力抓研發、做創新的機會,希望整個行業能保持冷靜。
事實上,參展商們的期待也與多年來國產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格局有關。北京鼎臣醫藥咨詢管理中心史立臣表示,在醫療器械的高端領域,外資仍占大頭,國內醫療器械的核心技術和部件還被掌握在外企手中。此外,地方政府對醫藥大健康行業重視度也在加強。
重慶市商務委會展處副處長譚川平介紹,醫藥產業是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到2022年,重慶市生物醫藥產業將實現產值1300億元。“下一步,重慶將繼續努力支持藥企,加強對新藥的研發力度,著力深化科研創新,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更好地發展重慶的生物醫療產業。”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