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01 19:51:35
在網約車市場格局逐漸穩定的當下,尚未完全開發的出租車市場成為滴滴發力的新方向,同時也是新的業務增長空間。同時,出租車在下沉市場依然占有不可代替的優勢,發力出租車業務,也是滴滴進軍下沉市場的策略之一。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王麗娜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在拼車、網約車等業務先后升級調整后,滴滴出租車事業部也開始進行新的調整。
9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滴滴旗下出租車業務升級成為“快的新出租”,同時,“快的新出租”將投入1億元轉向補貼,發放打車券,并幫助司機提升單量和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更名“快的新出租”外,出租車業務負責人也由此前快的的元老級人物擔任。根據滴滴的公告,滴滴任命石東海為出租車事業部總經理,向滴滴出行CEO程維匯報。公開資料顯示,石東海于2015年加入快的打車,任出租車技術負責人,滴滴與快的合并后,歷任代駕、品質出行事業群及普惠出行事業群等產品技術負責人。
程維在朋友圈表示:“看到‘快的’品牌重啟很親切,也有激動。初心不忘,期待快的新出租能夠幫助行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
實際上,“快的”品牌的重出江湖,將不少人的思緒直接拉到8年前。彼時,嘀嘀(后更名為滴滴)、快的先后出現帶來了整個出行行業的大變革。旋即,2014年,雙雙掀起轟動全國的補貼大戰,直接打到2015年情人節,滴滴和快的戰略合并,開啟了出行領域的新時代,而快的品牌也自此被“雪藏”。
如今,時過境遷,“快的”復活在帶來一波“回憶殺”的同時,也引發了業內的猜測,起家于出租車業務,如今重新發力這個市場,滴滴重啟“快的”到底意欲何為?
滴滴與快的的合并無疑是過去十年里出行行業的大事件。
作為同樣誕生于2012年并瞄準出行領域的創業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自成立之日開始,兩者在市場中布局的步調就極為相似,競爭也格外激烈。
2014年,滴滴和快的掀起轟動全國的補貼大戰,移動出行由此開始普及。而在2015年情人節(2月14日),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戰略合并,在結束長期補貼戰的同時,也開啟了出行領域的新時代。
而如今5年過去了,坐穩了出行行業“老大”位置的滴滴“復活”快的品牌,又在做何打算?
滴滴在公告中表示,該品牌將延續原有“快的”品牌“讓用戶打車更快”的理念,進一步通過信息化、市場化手段提升線上叫車率。據滴滴方面透露,目前全國出租車線上化占比不足10%,而品牌升級后幫助司機降低空駛率,提升接單效率,服務更多乘客。
公告同時顯示,在后疫情時代,“快的新出租”希望和司機師傅、乘客以及行業伙伴共同推動行業持續轉型發展。升級后的“快的新出租”仍將保持獨立運營。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最早切入出租車行業、同時也是曾經的出行行業主要玩家,“快的”這個品牌在與滴滴合并以后一直沒有利用起來,如今使用“快的”這個金字招牌,也有利于滴滴繼續打開出租車市場。
實際上,今年以來,滴滴在出租車業務上屢有布局,其中包括原“滴滴出租車”陸續開展出租車事業部組織架構升級、為出租車企業提供信息化管理系統“桔行系統”等。與此同時,滴滴出租車還加快試點新服務,包括加強打擊黑產、推出司機加油、吃飯優惠、加速出租車企業和地方政府深入合作和試點“優選出租車”等系列舉措。
在程維提出的“0188”戰略目標下,作為四輪業務中與網約車同等重要的出租車,也正在成為滴滴的主要發力方向。
可以看到的是,雖然出租車行業是滴滴、快的曾經最先切入出行市場的領域,但是隨著這些年網約車業務的發展,出租車的線上化程度正在掉隊。
從去年交通運輸部的數據來看,平均每天出租車服務1.1億人次,按照平均每車1.8人計算,每天產生的訂單在4500萬-5000萬單左右,而滴滴出租車業務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去年日均訂單量才300萬單,不足10%。如此看來,線下“揚招”依然是乘客打出租車的主要方式。
業內人士表示,在網約車市場格局逐漸穩定的當下,尚未完全開發的出租車市場成為滴滴發力的新方向,同時也是新的業務增長空間。同時,出租車在下沉市場依然占有不可代替的優勢,發力出租車業務,也是滴滴進軍下沉市場的策略之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滴滴加速了多品牌戰略的推進速度,滴滴拼車在近期更名為“青菜拼車”,同時滴滴還在低線市場推出新品牌花小豬打車。而在此之前,滴滴自動駕駛和青桔單車品牌均實現獨立運營。
在業內看來,大量新品牌的出現或是滴滴為未來各業務獨立運營鋪路。對于滴滴來說,獨立品牌也意味著旗下業務將產生更大的可能性,在某一獨立品牌不會影響全線業務的同時,品牌之間也將存在協同合作。
不過,可以看到的是,無論是青桔單車、青菜拼車、還是快的新出租,這些新品牌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滴滴對于網約車市場之外增量空間全方位探索的速度正在加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