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9 09:10:58
阿里盯上了家裝市場,圖謀不小。阿里巴巴副總裁、天貓家裝事業部總經理吹雪表示,未來3年內,阿里要讓家裝行業的數字化率由10%提升至20%,成交規模達到1萬億。
每經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王麗娜
“閉關”了4個月的淘寶天貓總裁蔣凡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此次低調現身,是為了向外界講述阿里巴巴的新家裝故事。
8月27日,在阿里家裝生態戰略峰會上,蔣凡進行了近7分鐘的演講。
“2020年對中國家裝產業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蔣凡表示,之所以作出這一判斷,主要是因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中國以及世界經濟影響深遠,尤其是像在約5萬億元規模的家裝市場,從經濟環境到消費者購買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因此,蔣凡在現場表示,從2020年開始,天貓將以技術與產品的創新持續推動消費者線上體驗升級,從“貨架式的產品陳列”到“沉浸式導購體驗”進行轉變。
隨著天貓在家裝領域的加碼,無疑也會讓家裝市場有所變化。對此,阿里巴巴副總裁、天貓家裝事業部總經理吹雪表示,家裝的數字化提前了3年。而隨著策略的不同,阿里對于家裝業務也定下了最新的目標。
“未來3年內,讓家裝的數字化率由10%提升至20%,成交規模達到1萬億。”吹雪稱。
3年,成交規模1萬億,這顯然不算一個小目標。可在吹雪看來,這并非不能完成的。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主要是因為看到了阿里家裝業務在今年呈現出的爆發式增長。
阿里數據顯示,當前有2049個品牌加入了天貓家裝平臺,天貓家裝成交額突破1億元的品牌數量達到111個,有8個品牌的成交額超過了10億元,成交額增速超過100%的品牌超過2000個。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的“6.18”期間,阿里家裝業務一改疫情期間的低迷快速反彈,訂單數逆勢大漲61%。且在2020年的第二季度,家裝訂單數增速已居天貓全行業第一。
天貓平臺上家裝品牌數量的不斷增加,很大程度上也凸顯了消費側的需求。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互聯網家裝市場規模已達到3441.9億元,預計在在2020年將超過5000億元。
體現在阿里的家裝業務上方面,據吹雪介紹,2020財年,天貓家裝的購買用戶數超過1.8億,其中有超過1.3億的用戶是新增購買用戶。
“這是一個進一步釋放需求和供給能力的過程。”吹雪認為,除了疫情的因素,商品智能化、新興品類等供給側端的變化,映射出的是大量行業企業對數字化經營的觀念轉變,因此,線上家裝市場也將迎來一個周期性增長。
面對高速發展并快速形成規模的家裝市場,阿里此次也決定繼續加碼投資,并推出四大戰略:“本地化”、“內容化”、“服務升級”、“供給升級”。
具體來說,在淘寶搜索家裝商品,將優先展示用戶附近的門店商品,實現線上買,本地化供給;升級旗艦店2.0,通過“3D購+短視頻”讓消費內容場景化;物流服務網絡全面數字化,提升送裝一體的覆蓋范圍;用消費洞察指導商家產品創新,升級供給。
“電商最難啃的骨頭今年成了最大黑馬!”在吹雪看來,家裝行業能夠在線上實現如此增長,并非一日所得。
事實上,對于家裝業務,阿里早有布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5年,阿里就發布了“淘寶極有家”一站式筑家平臺;2017年,上線“淘寶心選”泛家居零售體驗式店鋪;后來又發布“躺平計劃”,打造“家居+社交”,為工廠、商家、消費者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阿里的目標人群逐漸從天貓、淘寶的家居品牌店擴散到了整個家居行業的上下游。
另外,在阿里的投資布局中,也曾多次涉足家居家裝領域。2018年阿里拿出54億元投資居然之家,這是阿里跨進家居行業的實質性一步。而在2020年,阿里又斥資43億元投資紅星美凱龍。種種跡象表明,阿里對于家裝業務有著很大的布局和野心。
“過去幾年我們經常自嘲家裝拖了天貓后腿,投入一直排在前幾名,背后是我們愿意花比其他行業多幾倍的時間和投入讓它變個樣,因為它真切的被老百姓所需要。”吹雪說。
阿里對于家裝市場的投入不可謂不大。不過,外界也不難看到,除了阿里,各大互聯網巨頭也都在加大力度布局家裝賽道。如京東在2018年與曲美家居達成合作,隨后推出“整裝+定制+成品+軟裝+生活”模式。另外,騰訊也于2018年與紅星美凱龍達成合作。
聚焦家裝市場,隨著玩家越來越多,尤其是巨頭的加入,讓各互聯網家裝平臺流量優勢逐漸被削弱,由此家裝市場也開始邁入了比拼服務的競爭階段。對于阿里來說,業內人士認為,能幫助商家形成整個商品鏈路的閉環或將是阿里所具備的較大優勢。
“家居行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線上、線下雙方都沒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阿里的流量必須要線下承接才能完成閉環。我們也希望,未來消費者的流量通過線上的承載能夠轉化到線下,大家共同提升銷售,這是不言而喻的。”紅星美凱龍助理總裁戴軍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采訪時表示。
戴軍稱,紅星美凱龍做電商業務已有六、七年了,但始終有一些瓶頸沒有解決。而在阿里平臺的支持下,約6個月的時間就完善了商品買賣、銷售閉環的建立。同時,團隊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就在疫情期間,網紅帶貨、直播等方式都為賣場帶來了很多流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