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12 19:27:11
每經編輯|孫志成
連日來南方地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多地遭受洪澇災害侵襲。
12日11時,水利部將水旱災害防御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7月4日以來,212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2條河流超保,19條超歷史紀錄,太湖持續15天超過警戒水位。
16時,鄱陽湖湖口站水位接近22.50米的保證水位。經會商研判,國家防總決定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中央氣象臺預計,今明天(12日至13日),我國雨勢整體有所減弱,但是南方仍需防范強降雨致災的滯后性。目前,江西省境內長江和鄱陽湖水位仍在上漲,鄱陽湖可能發生流域性大洪水,江西省已啟動防汛一級響應;湖南省岳陽市超警總堤長超過1000公里,已將防汛應急響應由三級提升為二級;長江漢口站水位達到28.66米,預測將達到歷史第三高位,湖北省已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提升至二級;江蘇省提升長江防汛應急響應至三級。
截至7月12日12時,今年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27省(區、市)3789萬人次受災,141人死亡失蹤,224.6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25.8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2.8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353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22.3億元。
7月12日下午,據央視新聞,習近平對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壓實責任、勇于擔當,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鄱陽湖水域面積已擴大至10年之最
連日來,受安徽、景德鎮等上游地區降雨、水庫泄洪以及本地強降雨影響,江西省鄱陽全縣14座圩堤出現漫堤決口險情,其中包括2座萬畝圩堤,防汛形勢異常嚴峻。
據央視新聞,中國氣象局組織江西省氣象局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2010年以來近10年的衛星遙感監測結果,并結合近60年氣象觀測數據,對江西省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變化狀況進行了科學監測評估,結果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206平方公里,為近10年最大。
據環球時報,12日下午,鄱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稱,7月12日14時鄱陽站水位22.72m(超1998年0.11米,超警3.22m),當天7時鄱陽站水位達22.74米。11日晚間9點,饒河鄱陽站水位突破1998年歷史極值22.61米,比預測提前16小時。此外,鄱陽湖棠蔭站出現超歷史洪水位,7月12日7時水位22.58米,較歷史實測最高水位22.57米(1998年7月30日)高0.01米,水位仍在上漲。
據環球時報,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12日表示,即便鄱陽湖水位超過1998年水位,因為三峽工程的存在,長江流域的安全度遠高于1998年。張博庭表示,現在和主要差別在于,1998年長江的水位是無法控制的,有了三峽工程之后即便有更大的洪水,安全上也是沒關系的,三峽大壩的作用就體現在防洪,減少上游供水來量,減低下游的洪澇災害。“長江相當于鄱陽湖向海里的通道,原來沒有三峽的時候,如果長江水位高的話,鄱陽湖的水位不一定能出去,甚至還會倒灌。有了三峽以后長江的水位是可以控制的,把三峽流量減少一點,長江的水位就可以下調。”因此張博庭認為,現在長江流域比98年的安全度要高很多。
有房屋在數秒內被沖毀
據南方都市報,7月8日,鄱陽縣油墩街鎮一處決口處有5棟相連的房屋被洪水沖垮,其中4棟完全浸沒在水中,1棟傾倒在水中,目前還露出房屋一角。洪水侵襲之下,有房屋在數秒內就被沖毀吞噬。
鄱陽縣狄溪村村民黃紫益回憶稱,8日8時許,水開始漲了起來。不到4個小時,洪水水位就已經快和圩堤平齊。
距離黃紫益家不遠的地方是一個汽車修理廠。這里地勢較高,意識到險情后,有居民將自家的大件物品搬運到這里來。幫叔叔黃博轉移完東西后,黃紫益出了門,將自家的二手貨車移送到了這里,但一切都來不及了。
“只有幾秒鐘,洞口全部破開了,我的二手貨車就掉下去了。”黃紫益整個人已經“懵了”。據村民介紹,當時,地下室有水涌進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一位目擊者難掩激動。“有個洞涌水上來,一開始是一點點,后面就越來越大。像泉水一樣涌出來。”
黃紫益回憶,“破洞”之后,“最多4分鐘左右,汽車修理廠的房子就倒掉了。倒掉的過程最多5秒。”但當時的他,萬萬沒想到這次洪水也會波及甚至摧毀兩座樓距離之外的他的家。
黃紫益無法忘記的是,房子倒塌前,他曾打算返回家中,把還在家里的、借別人的5萬塊錢現金拿出來。9歲的小女兒抱著他的大腿說:“爸爸,不要去。錢不要緊,命要緊。不能扔下我。”說到這里,黃紫益忍不住哽咽,“我真的不忍心。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江洲鎮已有超2000名青壯年回鄉抗洪
針對當前汛情形勢,連日來,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每日會商調度重點省份防汛抗洪工作,組織水利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會商研判當前雨水汛情發展態勢,視頻調度重點地區,進一步安排部署抓實抓細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各項工作。
12日,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向江西緊急組織調撥190艘玻璃鋼沖鋒舟、3000頂帳篷、1萬張折疊床、1萬床毛毯和2萬床毛巾被;向貴州緊急組織調撥1000頂帳篷、10000床棉被、10000床毛毯、3000張折疊床;向湖南緊急組織調撥1000頂帳篷、2000張折疊床和5000床毛巾被,支持地方抗洪搶險工作。
除了國家的支持,當地群眾也自發組織起來,參與抗洪搶險,一些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江西人也紛紛響應號召回鄉,為抗擊洪水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據人民日報,在江西鄱陽湖沿岸的防汛抗洪工作中,一支平均年齡50+的“阿姨團”格外賣力。隊長余鳳英說,她們是廣場舞的“舞友”,“洪水來了,廣場舞也沒心思跳了”,想為修堤抗洪盡自己的力量。扛不了沙袋,她們就裝沙袋;修不了圩堤,她們就協助巡護。
此前,江西九江江洲鎮政府發布公開信號召在外游子回鄉抗洪,據公開信,江洲在家常住人口僅有7000余人,且多為留守老人和婦女,實際全部可用勞動力不足1000人。7月12日,江洲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撤離通知,目前,長江九江段水位已超出警戒線3米,且正在持續上漲,江洲鎮居民將于7月13日前分批撤離,此次撤離的對象為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65以上的老人;18—65歲之間,常年有病、體質虛弱、不能參加防汛的人;殘疾人。18—65歲之間的勞動力,需留下參與防汛。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目前已有超過2000名江洲鎮青壯年積極回鄉參與抗洪。
長江中下游多地出現超警水位
除了江西省之外,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蘇省等位于長江中下游的省份也紛紛出現超警水位,一些省份的水文站的水位突破歷史極值。
湖北武漢:部分路段江水已高過城市主干道據央視新聞消息,截至7月12日中午13時,長江水文網數據顯示,長江武漢段漢口站水位到達28.7米,達到歷史第四高位,部分路段江水已高過城市主干道。
歷史資料顯示,長江漢口站(武漢關)曾經的歷年最高水位按照由高到低排列前十的水位分別是:29.73米(1954年8月18日),29.43米(1998年8月19日),28.89米(1999年7月23日),28.66米(1996年7月22日),28.37 米(2016年7月7日),28.28米(1931年8月19日),28.11米(1983年7月19日),27.79 米(1995年7月9日),27.76 米(1980年9月2日),27.76米(2002年8月25日)。
安徽:長江干流大通站流量超過1998年歷史最大流量
根據監測,截至7月12日8時,受上游來水影響,長江下游重要水文站:安徽大通站流量已升至8.26萬立方米/秒,超過1998年最大流量。
受長江中上游來水影響,安徽長江干流水位繼續上漲。7月12日13時,長江干流大通站水位16.06米,超警戒水位1.66米;7月11日15時,巢湖忠廟站水位10.91米,超警戒水位0.41米;水陽江新河莊站水位13.30米,超保證水位0.3米。
湖南:洞庭湖城陵磯水文站超保證水位
據新華社,7月12日3時,受上游來水持續加大和長江洪水頂托等影響,位于湖南省岳陽市的洞庭湖標志性水文站城陵磯站水位升至34.56米,超過保證水位0.01米,超警戒水位2.06米,且仍呈上漲趨勢。
據央視新聞,12日8時,洞庭湖區共有24個水文(水位)站超過警戒水位,5個水文(水位)站超過保證水位。其中:洞庭湖城陵磯站水位34.55米,超警2.05米,達到保證水位。
江蘇:太湖持續超警戒水位
12日9時23分,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發布信息:昨日(11日),江蘇蘇南地區中到大雨;江淮之間中到大雨,其中南京、淮安部分地區暴雨;沂沭泗地區大到暴雨,其中徐州部分地區大暴雨。最大點雨量徐州壽山橡膠壩站164毫米。全省雨量超50毫米籠罩面積30658平方公里,超100毫米籠罩面積6532平方公里。
長江江蘇段、石臼湖洪水橙色預警;太湖、秦淮河洪水黃色預警;滁河江蘇段及蘇南運河無錫段、蘇州段、常州段洪水藍色預警。
據江蘇新聞,截至7月12日14:00,長江南京下關站水位10.00米,超警戒水位1.3米,離歷史最高值10.22米僅剩0.22米。江蘇省防汛指揮中心表示,這是長江南京下關站水位自三峽蓄水以來首次破10。
據江蘇新聞記者看到,在南京三汊河口,也是外秦淮河的入江口,受上游來水和本地雨情影響,上漲的江水已經淹沒了河道兩側的風光帶,親水平臺上的樹木和路燈都已經被淹到齊腰。河道兩側全部拉上警戒線,防止市民游客誤入。
南京綠博園沿江岸線受淹嚴重。從綠博園北門開始直到左岸花海的沿江區域,包括兒童樂園區域、景區辦公區域全線被淹,積水最深達到了1.2米。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環球網、南方都市報、江蘇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