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19 09:55:32
日前,江蘇鹽城拋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建一個“環黃海生態經濟圈”超級大群,不僅包括上海和江蘇、山東、遼寧三省的沿海城市,還涉及朝鮮、韓國的環黃海地區。在現行體制機制下,即便想在一省之內真正成“圈”,尚且存在不小難度,而一個GDP不足6000億、人口700來萬的蘇北地級市,又如何吸引上海天津青島等“大塊頭”參與其中?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歡
都市圈時代,站出來“拉圈組群”的城市,往往都是區域經濟中心,但也有例外。
日前,江蘇鹽城拋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建一個“環黃海生態經濟圈”超級大群,不僅包括上海和江蘇、山東、遼寧三省的沿海城市,還涉及朝鮮、韓國的環黃海地區。
具體名單:上海,江蘇鹽城、南通、連云港,山東日照、青島、煙臺、威海,遼寧大連、丹東,以及環渤海經濟圈相關城市,加上朝鮮的環黃海地區(包括平安北道、平安南道等),韓國的環黃海地區(包括仁川廣域市、京畿道等)。(據澎湃新聞)
△設想中的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城市及區域分布圖鹽城官方圖 來源:澎湃新聞
大家知道,在現行體制機制下,即便想在一省之內真正成“圈”,尚且存在不小難度,而一個GDP不足6000億、人口700來萬的蘇北地級市,又如何吸引上海天津青島等“大塊頭”參與其中?
鹽城的構想,會不會過于宏大?
1.“組局”的初衷
圖片來源:攝圖網
公開報道顯示,去年8月,鹽城就提出了建設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的設想。此番引發外界關注,源于6月13日舉行的一場專家研討會。
會上,鹽城市長曹路寶首度闡述了“建群”背后的所思所想,明確表示希望能以黃海濕地保護為切口,實現生態破題、經濟落腳,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合作引領對外開放的新路徑。
劃重點,黃海濕地保護為什么被視為合作的基礎?
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續分布泥質灘涂海岸,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之一,因而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這一全球關注的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鳥類棲息地。
世界上最受關注的一些瀕危物種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比如全球僅存百余只的中華鳳頭燕鷗,全球僅存數百只的勺嘴鷸,全球野生遷徙種群僅存1000余只的丹頂鶴以及全球幾乎所有的小青腳鷸、大濱鷸和大杓鷸。
同時,該路線又是一條最脆弱的遷徙路線,保護壓力巨大。因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在保護和科研方面都具有十分突出的普世價值。
2019年7月,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產、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這個第一期項目即在鹽城。
《光明日報》早前在總結申遺成功的啟示中指出,這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開始,也是經濟發達地區生態保護的創新典范。
在曹路寶看來,在長三角這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有一塊數千平方公里的生態空間被完整保護了下來,“甚至有地方還是無人區”,“這就告訴了全世界,在經濟發達的地方,同樣可以實現對自然遺產的保護”。
事實上,作為系列遺產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共包含16個提名點,其中,二期項目將涵蓋14個提名點,涉及遼寧、河北、山東、江蘇以及天津南大港、上海崇明東灘等保護地。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不難看出,這些區域與鹽城的擬邀請對象基本重合。以啟動二期申遺工作為契機,鹽城希望全面推進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
“實現從環渤海灣的國內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擴大到環黃海地區的國際經貿合作,形成更大格局、更廣領域、更多主體的跨國區域經貿合作。”曹路寶說。
2.“建群”有多難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有現實利益,才有可能調動積極性。
如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所言,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的前提,是“大家都要有好處”。只有形成更廣泛的共識和利益紐帶,才能吸引更多城市參與其中。
不過,僅從國內合作部分來看,真正形成這種紐帶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國家發改委原規劃司司長徐林此前曾表示,在(城市群、都市圈)規劃實施過程中,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的都是“貌合神離”的做法,都有自己出于本地行政區利益的考慮,因而阻礙了要素流動。
對鹽城來說,打破行政藩籬,必須創新探索。畢竟眼下想建的這個“群”,國內成員大大小小差不多20個,“平等對話”存在一定難度。
△據地方統計公報和公開報道整理(葫蘆島、錦州、營口、大連為戶籍人口數據,其中大連為2018年數據)
根據現有城市名單,可以做一個簡單對比。
在江蘇省內,同為地級市,鹽城在經濟實力、人口規模、人均GDP等主要指標上均不如南通,特別是近年來南通緊抱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地位日益明晰。鹽城“組局”,南通未必買賬。
而江蘇以外,且不說直轄市上海、天津,副省級城市青島、大連,鹽城能否順利邀請到煙臺、唐山等老牌明星城市,似乎也得打個問號。
不僅如此,鹽城還需要回答一個關鍵性問題——被視為“世界級名片”的黃海濕地,目前在國內有多大的號召力?
城叔注意到,去年7月,申遺成功后不久,鹽城即舉行了旅游發展大會,并提出要用好“世遺”金字招牌,做好生態+旅游大文章,打造最頂級的旅游生態品牌。
在知乎上,也有網友提問,鹽城能不能借助申遺轉型成為一座旅游城市?一個普遍觀點是,和九寨溝、可可西里等世界自然遺產相比,黃海濕地的吸引力還不夠。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想要的隊友太強,手里的王牌卻不夠硬,鹽城要建群難度可想而知。
3.“北上海”的野心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一直以來,作為江蘇“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海域最廣、生態資源最豐富”的城市,鹽城的存在感并不高,不僅在蘇北面臨徐州的“壓制”,更遑論高手云集的長三角。而上一次被全國關注,還是因為響水爆炸事故。
此番牽頭組局,鹽城想搞出點“大動靜”。
用曹路寶的話說,推進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是鹽城擴大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我們提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的初步設想,期望引起國家乃至國際層面的關注重視。”
放到全國層面看,鹽城是有被重視的。
早在2010年3月,時任鹽城市副市長曹友琥率團參加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次市長聯席會議,當地媒體高呼“鹽城今天加入長三角城市群”。
不僅如此,鹽城最終一路殺進了去年底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而當年同期加入的淮安則已然退出“群聊”,鹽城成為長三角27名成員中唯一來自蘇北的選手。
關于鹽城入選的理由,一名參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年)編制的消息人士曾對媒體表示,鹽城地處上海北向沿海開發帶上,在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域、經濟聯系、交通通達性等方面具備優勢。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年)
而在2018年11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中,鹽城亦榜上有名。
“東部海江河湖聯動區包括淮安、鹽城、揚州、泰州、滁州等市,發揮淮安、鹽城區域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依托洪澤湖、高郵湖、南四湖等重要湖泊水體,統籌海江河湖生態文明建設,強化與長江三角洲、皖江城市帶等周邊區域對接互動。”
但不同于徐州對北部淮海經濟區的“上心”程度,鹽城官方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長三角。2018年7月,鹽城正式提出高質量發展的“兩海兩綠”路徑,即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日前在受訪時提到,鹽城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具備3個差別化的競爭力——生態濕地,風電、光電等資源以及現代農業,他希望通過北上海“飛地經濟”示范區、上海科創成果轉化基地等建設,把鹽城打造為“長三角北翼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這不難理解,作為長三角的龍頭,上海好比所有人都想抱住的“大腿”。有上海在的群,自然不愁沒人理。
而頂著“北上海”的稱號,鹽城“建群”又有幾成把握?
(實習生劉家琳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