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5 20:39:19
截至2020年2月24日,“新冠1號”在全省共治療新冠肺炎確診患者151例,服用“新冠1號”以后有30例治愈出院,36例癥狀消失,59例癥狀改善,還有11例癥狀平穩,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
每經記者 朱玫潔 每經編輯 楊歡
“原來大家認為中醫是‘慢郎中’,現在通過一系列事實證明,中醫藥也可以治療急癥、重癥,中西醫結合治療讓人們對戰勝疫情更加有信心。”2月25日舉行的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8場新聞發布會通報指出。
據了解,1月24日,四川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后,即推出中醫藥干預建議處方,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中西醫聯合會診,在四川省級醫療專家組中就有23名中醫藥專家。“有效控制了輕癥向重癥轉化,重癥向危重癥轉化,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對此,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正春表示。
截止2月24日24時,四川省共計確診病例529例,中醫藥參與治療493例,中醫藥參與率93.2%,中西醫結合治愈出院270例,癥狀改善218例。
服用“新冠1號”后30例治愈出院
1月21日,四川首個新冠肺炎患者病例確診,第二天,四川省中醫院的專家和華西醫院的專家一同前往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會診。當天為患者開出中藥。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院長、教授楊思進介紹,這次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稱之為“瘟疫”。在中醫藥防病治病中,通過“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進一步阻斷疾病的發生發展。“扶正祛邪”就是提高人體抵抗病毒的免疫力、通過自身正氣和中藥輔助將體內病毒趕出體外。
“三因制宜”就是要因人、因地、因時遣方用藥,結合不同地域、氣候、和人體特點用藥。此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推薦了“清肺排毒湯”,四川將其固化為“新冠1號”中藥制劑。又結合四川地域、氣候等特點,推出“新冠2號、3號”,在全省定點醫院推廣并臨時納入醫保支付。
“這個季節湖北和四川濕邪較重,我們這個藥(新冠2號、3號)就是根據濕邪特征,研制了相應的方藥。”四川省中醫院院長、教授謝春光說。
另外,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四川制定了《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控技術指南》,對普通、體弱以及兒童患者分別提出了分型的治療建議處方。
2020年2月12日,新冠1號、2號、3號取得四川省藥監局批文后,迅速在省內各大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使用,已在甘孜州人民醫院、道孚縣人民醫院、綿陽市中醫院、達州市中心醫院、遂寧市中心醫院等9個地市州16家醫院廣泛使用,新冠1號使用2210瓶,目前正在加速生產1000余瓶。
楊思進表示,新冠1號、2號、3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例如,截至2020年2月24日,“新冠1號”在全省共治療新冠肺炎確診患者151例,服用“新冠1號”以后有30例治愈出院,36例癥狀消失,59例癥狀改善,還有11例癥狀平穩,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昨天甘孜州的衛健委主任給我們打電話,據他說效果很好,又向我們求助了500瓶‘新冠1號’到甘孜州。”楊思進說。
“‘1+1’完全可以大于二”
不僅是四川省內,中西醫結合的治療也在湖北發揮作用。在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和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四川中醫團隊,累計收治230例,其中重癥或危重癥達158例。經中醫藥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癥狀明顯改善的138例。其中,已出院或達到出院標準的98例。
“中西醫各有所長,在這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西醫不分彼此,亮出絕活,西醫在危機重癥的救治,中醫的養療,這都是至關重要的。”謝春光說。
西醫,可以通過開發疫苗或抗病毒特效藥直接作用于病毒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中醫可以通過中藥、針灸、氣功導引等方面的治療,調解患者免疫功能和生理機能,降低患者重癥化率或者死亡率。
“兩者之間完全可以互補,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救治率,現在四川省中醫院在四川的其他地區,以及派往湖北的醫療隊里,對很多重癥治療都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謝春光表示,中西醫結合的本質就是對患者負責、把病人救治放在第一位。而通過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1+1”完全可以取得大于2的效果,讓患者獲得最大的臨床獲益。
在四川省中醫院,對普通和重癥患者,都積極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的有效治療手段一樣不少,同時給予中醫藥辯證施治,一周臨床痊愈率達到21.43%,好轉率達到57.14%。其中有近1/5都是重癥患者,個別病案典型病例在中西醫結合治療3天后就可以達到痊愈出院的標準。
另外,中藥因其幫助調解人體免疫功能和生理機能的作用,也可對疫病起到預防。四川省于1月21日在全國率先發布中醫藥預防建議處方,免費發放預防“大鍋湯”。最近還在成都十個社區、共2萬多例社區居民中,用中醫干預其易感人群。
謝春光表示,我們兩周的隨訪數據顯示,服用中醫藥預防的人群尚沒有一例發生感冒,充分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優勢。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