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08 17:54:01
在新世紀社區,工作人員平時基本不穿防護服。“防護服我們要緊著用”,劉婷說道,“只有去疑似患者家中工作我們才穿,平時盡量不穿。因為現在我們只有15套防護服。如果有司機愿意送發熱病人,我們要把防護服給他們。”
每經記者 陳晴 張明雙 滑昂 每經編輯 梁梟
一邊是求醫心切的患者,一邊是緊缺的醫療資源,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社區無疑身處最前沿,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武漢市多個社區,并采訪了其中三個社區的工作人員,包括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獅南社區(以下簡稱獅南社區)、武漢市江漢區民權街世彩社區(以下簡稱世彩社區)以及武漢市洪山區梨園街新世紀社區(以下簡稱新世紀社區)。
武昌區三角路社區,工作人員出門接收物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明雙 攝
“我們接到最多的電話就是,‘書記,您給我安排個醫院和床位吧’。但我們很難。”獅南社區書記劉璽介紹。
一個月以來,沖鋒在抗疫最前線的社區工作者們面臨著物資和人手緊缺的難題,每天的工作時長都在12個小時以上,有的自大年三十至今,十余天基本沒有休息過;他們還有對自己醫務專業能力上的懷疑,擔心做出非專業性的判斷。好在,希望越來越近,近幾日社區的發熱病人已從每天十多個降至幾個了。
2月6日中午,許多武漢人收到一條短信,通知即日起開展全民體溫監測。“全民測體溫”以社區網格為基礎單元,采取上門排查與自查自報相結合的方式。社區再次成為抗擊疫情的前線。
事實上,武漢市各大社區早已成為抗擊疫情的前沿陣地。
武漢部分小區封閉小門出入口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明雙 攝
1月24日,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第7號公告,對新冠肺炎實行分級診療。社區需要全面排查所服務轄區發熱病人,并送社區醫療中心對病情進行篩選、分類。對于需要到發熱門診的病人,各區統一安排車輛送達指定發熱門診就診;對于不需要到發熱門診就診的病人,由各社區落實在家居家觀察,社區負責做好市民居家觀察服務工作。
倉促之間被告知對居民實行分級診療,許多社區也有些懵。“剛開始基層社區分診的時候,因為社區工作人員沒有專業知識,并不懂怎么回答居民的問題。”據新世紀社區書記劉婷介紹,她所在的社區常住人口約7000人,分散在十個小區。
“我個人感覺是,我們非常不專業,卻要做很專業的事情。”回憶起初期進行社區分診時的工作狀態,新世紀社區另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一般而言,如果出現癥狀,通過檢測之后,居民會把片子和血像結果給我們,然后我們要上傳,上傳疑似病例或者重癥病例。“疑似病例倒還好,重病病例我們怎么判斷?”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分診任務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明雙 攝
“判斷是不是重癥,按年齡判斷還是怎么判斷?”據上述工作人員介紹,就算是重癥病例也要排隊才能住院收治。排多長的隊?“不知道。”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在初期醫療資源極度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曾經有兩個病人上報了重癥病例,但還沒有排到人就先走了。
類似的困境并非一個社區獨有,獅南社區也面臨類似問題。“我們接到最多的電話就是,書記,‘您給我安排個醫院和床位吧’。”劉璽介紹,一般而言,如果出現發熱病人,社區會把居民情況上報到街道,在街道隔離點隔離。不過,很多社區都有發熱病人,隔離點也要排隊。
“很多居民催,我們也很難,可能十個人只能進五個人。”劉璽說道。
此外,社區還要在居民溝通上下功夫。《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道,部分社區的患者在初期也不愿去隔離點。世彩社區書記楊小璐介紹,社區目前在編工作人員有十幾個,但居民有2000多戶。對于疑似患者,先以社區為單位進行統計,然后以街道為單位進行隔離。
世彩社區,一位老人站在樓下與孫子對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滑昂 攝
“我們也在勸說別人去隔離,但有很多人不愿意去。”楊小璐表示,社區目前一邊摸底一邊送,我們已經送了一些出去了,還有一些在做工作。
實行分診之外,社區的工作還包括小區環境的消毒、對進出人員的管理等。每天,劉婷都要前往社區轄內的十個小區挨個查看。“拿我后面的小區為例,之前物資少的時候,一天一次(消殺),現在是一天兩次。”
社區還要幫助居民進行物資配送。據楊小璐介紹,居民經常電話要求代購蔬菜或藥品等,我們會進行登記,然后送上去。
有時候,居民的需求也讓社區工作人員有些為難。“曾經有居民一次要買60斤面條。”劉璽介紹,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大多是女同志,但還是要送。
一位居民向社區工作人員咨詢情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明雙 攝
繁瑣的工作讓社區顯得人手不足。“別的小區封一個門三個人守,我們十個小區,按三個人標準,要30個人。”據劉婷介紹,目前社區在崗工作人員僅11人。
新世紀社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自大年三十至今十余天,大伙基本都沒有休息過。“雖然我們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但實際上6點多就開始手機上班,接聽各種電話。”
“我們開始是吃街道發給我們的泡面。現在好一點,可以吃盒飯了。”劉婷說,有時候,有工作人員實在熬不住了,只能安排換崗,今天你休半天明天他休半天。
新世紀社區也曾經嘗試招募志愿者,但并沒有那么容易。“(志愿者)家屬都不同意。”劉婷表示,其實志愿者來后,也只是讓他們做一些勸導工作,比如勸導居不不出門等,但還是不行。“我們也理解。因為很多志愿者也六、七十歲了,也是容易感染的人群。”
劉璽也介紹,社區從除夕當天就上班,而從大年初一開始,社區工作人員每天都從早上八點半到八點半,至少十二個小時。
不止是人手不足,社區還面臨防護物資不足的問題。2月6日,在獅南社區辦公室,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雖然都穿著防護服,但似乎與專業的防護服有所不同。
劉璽介紹,社區工作人員穿的是潔凈服,這是一種勞保用品。白天大家穿著上班,晚上下班后,用烘干機簡單消毒后第二天接著穿。
而在新世紀社區,工作人員平時基本不穿防護服。“防護服我們要緊著用”,劉婷說道,“只有去疑似患者家中工作我們才穿,平時盡量不穿。因為現在我們只有15套防護服。如果有司機愿意送發熱病人,我們要把防護服給他們。”
“我現在最緊張的是口罩。”劉婷介紹,現在物資太缺乏,工作人員領物資都要簽字。但就算是這樣還是有問題。比如消殺,很多居民還是覺得消殺力度不夠大。
疫情蔓延以來,許多患者反映核酸試劑檢測確診難,以及醫院一床難求。
針對核酸試劑缺口的問題,2月6日,武漢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張紅星提到,目前武漢市檢測試劑庫存10.9萬人份,近期每天的檢測量為6000到8000人,目前我們各類檢測機構的能力能夠滿足臨床檢測試劑的需求,但是我們在采樣管、防護設施,包括我們采樣人員還存在一定的缺口。
針對一床難求的難題,2月5日武漢首批3家“方艙醫院”陸續啟用,全部用于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癥患者。不僅如此,根據部署,從2月4日開始,武漢將再建8座“方艙醫院”。
那么,目前社區分診情況如何?“前段時間還需要兩、三天,但目前隔一天就可以進行核酸檢測了。”據劉璽介紹,社區不能進行核酸試劑檢測,需要去隔離點檢測。近期來看有加快趨勢。而劉婷也表示:“前段時間核酸試劑非常難做,但是現在好像有所緩解了。”
隨著各項措施陸續出臺,以及多日以來社區自身不斷摸索,部分社區的工作逐漸變得井井有條。劉婷介紹,現在大家已經比較有經驗了。患者將體溫、血象檢查,CT檢查結果以及核酸試劑檢測結果都上傳后,社區可以直接上報。而一旦確診,可以馬上安排患者住院。
不過,社區也面臨新的擔憂。“天氣好,太多老人出來了,而且不戴口罩。”劉婷表示,這是她最擔心的一點。
根據湖北省政府通知,2月14日起為正常上班日。這也讓劉璽有些擔憂。“下一步工作重心可能是排查返漢人員。”劉璽介紹,武漢有很多外來人口,還有學校等。現在排查返漢人員相關細則沒下來,但其已經開始陸續登記返漢人員的信息。
記者還注意到,在武漢部分社區中心,辦公樓大門從里面鎖住,居民無法進入,只能隔著門或者撥打社區電話進行溝通。在武昌區三角社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隔門辦公是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因為社區已經有工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其他人的情緒也要照顧。對于社區疫情防控的具體情況,該工作人員表示,現在不方便接受采訪。
社區工作人員面臨感染風險,他們大多選擇自我隔離。“我很久沒跟我小孩講過話了。”劉璽說。而她的一個同事,因為擔心自己感染病毒傳染給兩個孩,干脆選擇不回家,自己在外面單住。
劉婷也表示,只要有條件,包括自己在內的社區工作人員都是自我隔離,沒有跟家人在一起。“我覺得我接觸太多(患者)了。”
不過近來,劉婷終于感到一些欣慰。“發熱上升比例沒有開始那么大了。”劉婷介紹,2月1號之前,社區每天新增十來個發熱病人,幾天時間增長了五十多個。但2月1號到5號,5天也只增加了20個(發熱病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明雙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