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3 16:53:59
每經記者 邊萬莉 每經編輯 廖丹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繼印尼之后,國內的金融科技企業有了新的出海目的地——印度。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有著其他國家/地區不可比擬的人口紅利。尤其是印度約65%的人群年齡在35歲以下,更為年輕化的年齡結構背后潛藏著巨大的借貸需求。與此同時,印度經濟的增長、互聯網的發展、銀行卡及信用卡覆蓋率不足、低廉的流量成本等諸多因素,都在吸引著國內的金融科技企業。更有甚者表示,出海的回報率可以達到100%。
值得冷靜下來思考的是,印度市場真的是下一個“淘金地“嗎?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了上海蘭迪律師事務所創始人、蘭迪律所全球管理委員會主任,上海仲裁委員會仲裁員、華東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劉逸星。他擅長于海外投資、資本運作、知識產權戰略和訴訟,此次,他就金融科技企業出海的話題,從法律的角度進行了詳細地探討。
NBD:國內企業出海印度開展金融或類金融業務,您感覺這個浪潮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從您接觸的企業來看,他們是基于哪些原因作出出海印度的決定呢?
劉逸星:我們律師事務所明顯地感覺到,近半年以來,中國的企業到海外投資金融業務基本上出現井噴式發展。近半年來,至少有幾十家國內的金融機構找我們律師事務所,要申請印度的金融牌照或者掛靠印度的持牌企業做小額貸款業務??傮w來說,中國的企業投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業務是屬于井噴式的發展。
關于國內企業出海印度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出海的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在國內募集了大量的資金,但在國內很難找到投資項目,于是就將目光轉移到了海外。另一方面,像印度這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后,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于是,印度的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就會來到中國宣傳,鼓動中國的金融企業投資他們的金融業務。
NBD:記者了解到,國內企業出海印度主要有三種方式:與當地借貸平臺合作、成立海外公司、服務現金貸的“技術玩家”。對于出海印度的企業來說,一般是以哪種方式開拓海外市場?選擇從事哪類業務的公司多一些呢?為什么?
劉逸星:按正常邏輯,中資企業去海外投資首選的方式當然是自己去申請牌照,公司由中資企業來全面掌控、投資。但中國企業申請這些國家的金融牌照或者準金融牌照十分困難,不僅程序上非常繁瑣、申請時間久,申請難度也非常大。
對于國內的金融企業來說,申請海外牌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急于開展業務的心態以及中介機構強烈的誘惑之下,這些金融企業目前基本上都是采取掛靠的方式,掛靠在當地的持牌金融機構之下來開展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當地的持牌金融機構本身也是想拉中國的資金過去,因此會給出很多誘惑性的條件,他們認為,這種掛靠的方式很可能會配套更多的流動資金。
NBD:從您接觸的企業來看,大家對出海印度這件事都存在著哪些認知偏差呢?
劉逸星:對于出海的這些國內金融公司或者準金融機構來說,團隊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出海,這也就是說他們根本沒有海外投資的經驗。首先,是認識方面的經驗偏差。
其次,預備出海的部分企業都希望掙“快錢”,還希望海外的回報非常高。很多來我們這里咨詢的企業講,出海的回報率可以達到100%。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開展準金融或者小貸業務能有這么高的回報率幾乎是不可能的??鐕≠J業務年回報率30%以上基本是天方夜譚,所以說,一些企業對這個行業本身的認知就是錯誤的。
此外,部分企業對出海風險的認知是非常糟糕的,無論是法律風險還是財務風險,還是經營管理的風險,都沒有一個海外投資企業應當具備的基本知識。
NBD:對于國內企業出海印度申請牌照或掛靠印度NBFC業務的現象,您如何看待?在這個過程中,國內企業可能面臨著哪些風險問題?
劉逸星:中國企業到印度去申請這些牌照,我至今沒有看到成功的范例,也沒有看到以掛靠牌照的方式經營成功的范例。中國企業到陌生的國度申請準金融牌照,本身是個漫長的過程。即使是申請下來了牌照,經營過程也會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牌照申請成功,但作為一個準金融行業,企業高管的忠誠度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只要企業中有個別高管的忠誠度不高,就很可能給整個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中國和印度之間由于歷史原因,信任度不是很高,你要讓印度的高管完全地成為中國企業的忠誠員工是非常的困難,尤其是這些金融業精英都是高種姓貴族居多。
所以,中國的企業到印度去經營這樣的準金融公司,從管理能力到制度結合,是有很多的漏洞。再者,中國企業本身海外法律意識并不是特別強。如果這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那我認為中國企業到海外經營這樣的一些準金融行業,在法律風險、經營風險管控方面都會存在非常大的問題。
印度金融體系本身資金奇缺,連本土好企業的穩健抵押貸款都難,被掛靠企業承諾給中國投機資本放大幾倍的流動資金,就是一個違背常識的彌天大謊。同時,所有交易架構從形式上來看似乎有共管賬戶的安全保障,其實在客觀結果上都是將中資幾千萬資金存入異國他鄉陌生人的賬戶。印尼的一個“著名”金融機構已經以類似的方式詐騙了中國企業好幾億美元的資金,已爆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