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8 20:39:53
珠海與格力,是一個相互成就的故事。但在這棵“大樹”下,作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要如何打造一片“森林”?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舉全市之力支持格力電器做強做優做大。”
“黨委政府要為格力電器發展提供貼身式、保姆式服務,做到‘有叫必到、有求必應、有需必供’,讓格力電器牢固扎根珠海、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前幾日,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在調研珠海格力電器時的一席話,引起多方關注。
有關珠海和格力的故事,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格力與金山、巨人等企業在珠海開始逐漸壯大,并造就了包括求伯君、雷軍、史玉柱、董明珠在內的珠海“92黃金一代”。20多年過去,格力猶在,但珠海卻再難回到那個大江奔涌的年代。
格力對珠海究竟意味著什么,近年來被頻繁討論。
去年5月,剛上任不久的郭永航,參加了“新時代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2018再啟航”夢想盛典。會上,他指出:
“格力電器的成長歷程,就是珠海實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是珠海經濟特區不斷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的縮影。”
而四年前的一場對談,則更顯出珠海“氣短”。時任珠海副市長王慶利曾被問及,盡管珠海培育出格力這樣的“名片”,但與深圳誕生的騰訊、華為相比,珠海缺少世界級新經濟企業的原因。他回答,珠海近幾年的發展,“確實有令人嘆息的地方,這也是珠海要面對的現實”。
珠海與格力,是一個相互成就的故事。但在這棵“大樹”下,作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要如何打造一片“森林”?
去年8月,格力電器人才公寓奠基儀式在珠海前山舉行,珠海市長姚奕生與副市長蘆曉鳳均出席奠基儀式。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現場宣布,首批將建設3180套公寓,未來格力電器還將建設1萬套商品房,以低于市場的優惠價專門面對格力員工銷售。
“要讓每一名格力員工享受到兩室一廳的待遇。”董明珠這一被反復提及、并受到熱議的承諾,有了實際輪廓。而其背后,少不了珠海的支持。
奠基儀式現場,姚奕生談到,想要創新型人才留在珠海,就是要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珠海實施的“英才計劃”,將為包括格力電器廣大員工在內的各類人才,提供更多保障和最優環境,并將大力支持企業建設人才公寓。
致辭中還包含兩個細節。他不僅對格力的發展公開表態,“3000套太少,一萬套也不多,以后格力電器為員工建更多的房子,我還會再來”;對于上臺致辭的原由,他也給出解釋:由于董明珠的一條短信,本不打算上臺的他,想起曾經對格力電器承諾“有求必應”,因此臨時決定上臺致辭。
有求必應,可以概括珠海對格力電器的一貫態度。
去年,郭永航上任不久首次調研格力電器時,就曾明確表態“各級黨委政府要全力以赴支持格力發展,做到‘有叫必到、有求必應、有需必供’”。一年多以后,他再次調研格力電器,不僅重述這12個字,更提出將“舉全市之力支持格力電器做強做優做大”,對格力的支持溢于言表。
格力電器對珠海有多重要?
巨大的稅收貢獻是最為直接的證據。2014年,據羊城晚報報道,格力電器在珠海繳納的稅收(國稅、地稅)共計81.28億元。有人計算,與當年珠海國稅、地稅合計收入相比,格力占比接近20%。
而作為一家具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格力也是珠海國企的“主心骨”。據本地媒體統計,珠海市屬國企營業收入超過深圳。格力集團官方網站數據還顯示,2017年,其實現營收1517.89億元、凈利潤 223.69億元,分別占珠海全市國企總量83.02%和66.98%。
翻看珠海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僅“格力”二字就出現5次。除對格力電器發展的保障措施外,包括其所獲的中國專利金獎、以及正在推進中的格力電器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等,均被寫進文件當中。
圖片來源:攝圖網
企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細胞。一家企業不僅能成為構筑城市產業的“定盤星”,同樣也可能是吸引更多企業投資的“風向標”。一家叫得響的企業,往往是一座城市經濟的名片,缺少標桿性企業,少的不僅是城市本身的“記憶點”,更是經濟發展的立足點。
面對各城市對新經濟趨之若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就曾潑下一盆冷水:
說深圳的時候,“能說一堆企業,華為、中興、騰訊”,但在另一些城市,“標志性企業是誰說不出來,獨角獸企業數量極少,不知道夠不夠格”。總而言之,“缺乏行業引領者和標桿企業”。
難以在短時間內培養,不少城市將目光放到引進上。
去年底,廈門曾高調引進趣店,創始人羅敏亦被聘請為廈門投資顧問。但對“風投”經驗尚顯不足的城市,不得不面對引進企業后可能會經歷的“成長陣痛”:在廈門,趣店的熱度似乎并沒能保持太久,它也未能成為廈門真正的“標桿企業”。
與這些“從0開始”的城市相比,珠海顯然要幸運得多。
根據廣東省企業聯合會、廣東省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19年廣東企業500強榜單,在民營經濟發達的廣東,珠海占有15席。其中,格力電器位列榜單第15位。
珠海入圍企業中,格力是絕對的“主力”。
若比較珠海27家上市公司三季報,僅有的兩家營收上百億的公司,分別是格力電器與華發股份。其中,格力電器營收超577億,占27家公司總營收59.43%。
城叔搜索此前新聞發現,早在2012年就有媒體指出,格力在珠海上市企業中呈“一家獨大”態勢,且當時格力電器營收是珠海其余22家總和的5.7倍。盡管到現在情形有所好轉,但格力電器仍然是珠海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過大的頭部企業讓不少人提出疑問:除了格力,還有誰能撐起珠海經濟?
事實上,珠海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存在。在去年7月的中共珠海市委八屆五次會議上,郭永航對珠海發展提出九大短板,其中特別提到:
珠海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少數龍頭企業,全市產業中僅有家電電氣產值超千億元,八個行業產值超百億元,其余都是百億元以下規模,缺乏引領經濟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新龍頭,缺乏高端服務業。
背靠格力這棵“大樹”,珠海還缺一片“森林”。
分析珠海經濟發展狀況,去年,珠海GDP為2914.74億元,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七,在廣東城市中排名第九;但增速達8.0%,在廣東排名首位。
再看細分項,珠海民營經濟增加值1004.14億元,僅占GDP的34.5%;與此相比,廣東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54.1%,民營經濟發展不足,明顯制約了珠海發展。
關于這一問題,郭永航給出的“癥結”是,珠海營商環境有所弱化,同時,國資國企改革還不適應“做強做優做大”要求,部分國企競爭力不強、主業不突出、經營規模小。部分行業形成了相對壟斷,利益板結固化。
在中國,不乏依靠一家企業打造一片生態的成功案例。“鄰居”深圳,一個華為對城市創新創業氛圍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更遠一點的杭州,數字經濟不僅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也惠及整個城市。
曾有人建議,珠海可以依托格力制造優勢,綜合研判城市區位優勢,打造制造和航空、會展業相融合的產業。“比如空調,格力電器的強項,那你能不能跟航空產業結合呢?飛機上的空調你能不能做?”
進一步來看,郭永航對“做強做優做大”的反復強調,與珠海自身發展慣性也密切相關。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發布時,城叔就曾討論過珠海“盤子小”,難以撐起大灣區“第三極”的問題。
此前受訪時,郭永航曾指出,珠海一直保持“小家碧玉”式的發展方式,GDP、城市規模都不大。
“將來我們是繼續做‘小家碧玉’,還是把體量做強做大?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剖析問題時,他也指出,珠海城市影響力、帶動力較弱。產業鏈不健全不完善,企業難以做強做大;市場規模和城市擴展緩慢,就業創業機會較少,人口和人才吸附能力較弱,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功能沒有很好實現,區域輻射力帶動力沒有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主政珠海僅一年有余的市委書記,此前在特區深圳工作近30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