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3 21:14:34
除了阿拉善盟,不少人在支付寶上種植的梭梭樹,都位于民勤縣。這里的治沙歷史,已有約60年。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文多
民勤旅游資源——瑞安堡。每經記者 文多 攝
荒漠化防治是全球共同面臨的一項艱巨事業,相關國家均在積極研究與不斷探討治理荒漠化的對策和措施。我國政策治理荒漠化和緊密相連。2015年中央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50%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采訪發現,荒漠化治理不僅是公益事業,也要考慮經濟性,要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產業規律。不論是內蒙古的庫布其沙漠經多年治理后從“死亡之海”變成“經濟綠洲”,亦或甘肅民勤經過治理后荒漠化環境得到改善,都提供了怎樣把沙漠負資產變成能產生GDP的綠色資產的思路,實現了生態治理與經濟同步發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大漠景象,吸引無數影視劇取景,眾多游客來“打卡”。
不過,對于常年生活在風沙和干旱之中的甘肅省威武市民勤縣的老百姓而言,沙漠是家園最大的威脅。而荒漠化防治也是貫穿民勤縣發展過程中的一道必答題。
民勤地區古稱“潴野澤”,是一片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在明清時期,民勤還有大小湖泊160多個,“土沃澤繞”“可耕可漁”。一次次大規模移民和土地開墾,加之上游來水減少,民勤大小河流、湖泊漸漸萎縮。據《民勤縣志》記載:古河流干涸的沖擊沙,形成危害綠洲的“沙庫”。
從治沙歷史來看,民勤治沙經歷了起步、相持、發展、停滯和加速發展5個階段,防沙治沙工作在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曲折和困難中不斷前進。
經歷多年的探索,民勤縣的環境已有較大改善。民勤縣委宣傳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民勤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29.86萬畝以上,工程壓沙63.3萬畝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以上,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了17.91%。
為了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民勤縣的相關政策可謂“嚴格”。據介紹,民勤縣甚至將防沙治沙納入領導干部實績考核。
這一考核方式和管理原則也推動生態“頑疾”治理。例如,老虎口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曾是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全長37公里,沙漠面積達17萬畝,犬牙交錯的沙漠、飛揚跋扈的流沙讓當地群眾深受其害、談沙色變。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老虎口大規模的風沙治理共3次,但都以失敗告終。
2008年,民勤縣將老虎口確定為全縣防沙治沙的主戰場,歷時兩年,完成工程壓沙造林10萬畝,實施封沙育林(草)2.4萬畝,灘地造林4.6萬畝,建成防沙治沙技術展示區0.2萬畝,治理區植被蓋度達到36%,沙患得到有效治理。同時,完成承包治理經營10萬畝,接種肉蓯蓉1.2萬畝。
如今,老虎口已成為民勤全縣生態警示教育基地和宣傳民勤、展示民勤防沙治沙經驗的窗口。
10月初,當地的蘋果迎來豐收。每經記者 文多 攝
除了生態威脅,荒漠化還加劇了貧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治沙和治窮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不從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區的“窮根”就鏟除不了;如果沙區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問題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長久不了。“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張建龍表示,要充分發揮沙區光、熱、土地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沙區特色種養業、精深加工業和沙漠旅游業,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培育沙區特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秋季壓沙,春季造林,已經成為民勤人的一種習慣。”民勤當地居民張林(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開始的治沙模式,僅僅是從環境角度考慮的,但隨著治沙經驗的積累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科學治沙、智慧治沙是大家達成的共識,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民勤縣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道,為進一步拓展治沙經濟的價值,民勤將治沙與用沙、扶貧相結合,打綠色牌,在沙窩窩里“淘寶”,培育形成了沙生藥材、特色林果、設施種養、精深加工等一批特色產業,開發出枸杞、紅棗、釀酒葡萄、蓯蓉、鎖陽等一批優質沙產品,推出了“民清源”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沙海綠洲·綠洲碧海”,打造了石羊河大景區、時光廊道、蘇武沙漠大景區等沙漠景(區)點,實現了治沙與治窮的共贏。
與此同時,“互聯網+防沙治沙”“互聯網+義務植樹”“互聯網+志愿者”模式也為民勤縣的治沙經濟注入了更多活力。從2016年開始,當有人在“螞蟻森林”的小樹苗蓋了戳,民勤縣梭梭林里就會種下一棵梭梭樹。此外,民勤縣還創新防沙治沙模式,發揮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作用,探索公益林共建共管工作新途徑,吸引號召社會團體、企業、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林保護與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