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9 18:44:31
最近幾年,在成都舉辦的重大國際賽事接踵而至。統計顯示,2017年以來,成都先后承辦53項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打造成都馬拉松、“一帶一路”系列賽、“熊貓杯”國際青年足球錦標賽等一批自主IP賽事。截至2018年底,成都體育產業收入達632.2億元,較2017年增長74.12億元,增速達13.27%。
每經記者 謝陶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9月28日,一場勝利,將成都足球送回闊別已久的中甲。在2019賽季中乙聯賽常規賽最后一輪比賽中,成都興城客場2:0擊敗云南昆陸,以20勝7平3負積67分的總成績,穩居中乙南區第一名,直接獲得進軍下賽季中甲聯賽資格。
這場勝利是成都足球“雄起”的號角,也是成都打造世界賽事名城的縮影。
2018年3月,成都興城足球俱樂部正式掛牌成立。俱樂部成立之初,就提出“一年沖乙,三年沖甲,五年沖超”的目標,并表明了打造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百年足球俱樂部的決心。
一開始,興城以業余俱樂部名義參加“成冠”聯賽,2018年8月參加“中冠”聯賽,并在同年以中冠聯賽亞軍身份升入中乙。這場勝利,意味著興城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完成從中冠到中乙再到中甲的“兩級跳”,創造了中國足球史上的一個“奇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足協獲得的資料顯示,目前,興城俱樂部正積極對接足球小鎮項目、綠軸公園項目、錦城綠道項目等,在促進俱樂部可持續發展同時,助力成都不斷建設世界賽事名城。
值得一提的是,在興城重返中甲的同時,成都象棋界也傳來捷報。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合力杯第十九屆亞洲象棋個人錦標賽上,“蜀山少俠”鄭惟桐在決賽中擊敗王天一奪冠,成為第六位世界、亞洲、全國冠軍“大滿貫”得主。
近兩年,成都持續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為大眾體育、職業體育以及競技體育的發展培育了良好土壤。成都體育捷報頻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最近幾年,在成都舉辦的重大國際賽事接踵而至。統計顯示,2017年以來,成都先后承辦53項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打造成都馬拉松、“一帶一路”系列賽、“熊貓杯”國際青年足球錦標賽等一批自主IP賽事。
8月,成都迎來世警會——這是成都打造世界賽事名城,牽手世界大型綜合賽事的首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體育局了解到,世警會共設有56個大項,1769個小項比賽,吸引來自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名警察、消防員及家屬來蓉參賽和365000人次國內外觀眾前來觀賽,是成都有史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單次入境外賓人數最多的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
世警會參會人員在吉祥物相框前合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世警聯合會主席拉瑞•柯林斯表示:“成都世警會辦得非常出色,為其他城市打開了一扇窗。我相信成都已經建立了非常堅固的基石,為以后舉辦更大的賽事做好鋪墊。我很期待成都能夠舉辦其他更大型更成功的國際賽事。”
今年,在最新的全球賽事影響力(GSI)城市榜單中,中國只有三座城市入圍前30,分別是北京、南京和成都。其中,成都的排名從去年第89名直接躍升到今年第28名,首次殺入城市榜單前30名。“成都近年來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數量不斷增加,正日益成為一個‘國際賽場’。”國際體育賽事情報機構Sportcal高級分析師斯圖爾特表示。
據了解,成都計劃到2025年,引進國際品牌賽事20個以上,其中洲際錦標賽以上級別賽事達50%以上;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賽事10個以上。
8月22日,成都召開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暨“三大賽事”動員大會,標志著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未來幾年,成都將依次迎來2021年大運會、2022年世乒賽、2025年世運會三大國際賽事。
值得一提的是,大運會是首次在中國西部地區舉行的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而作為四年一屆的國際綜合性體育盛會——2025年世運會落戶成都,標志著成都從眾多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大陸首個承辦世運會的城市。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三大國際賽事的舉辦,對于未來成都打造世界賽事名城有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舉辦大型綜合國際性賽事,有助于成都塑造國際化城市形象,提升國際知名度,加快躋身世界先進城市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來,成都體育產業一直呈高度上升勢頭,體育產業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不斷增強。成都市體育局透露,2018年成都全年共舉辦23項重大國際賽事。其中2018成都國際馬拉松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4000萬人民幣,體育對于消費的刺激作用在不斷提升。
截至2018年底,成都體育產業收入達632.2億元,較2017年增長74.12億元,增速達13.27%。成都市體育局局長熊艷表示:“未來成都要打造高品質、多樣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體育消費新場景。力爭2021年,打造3個以上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000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