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7 22:35:49
由于多數地方對草地貪夜蛾防控及時,見蟲未成災,對秋糧影響有限,全國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發生危害面積246萬畝。據農業農村部透露,目前草地貪夜蛾對我國玉米主產區的威脅全面解除。但考慮到害蟲將在南方地區越冬定殖,再加上今冬明春境外的蟲源還可能遷入,下一步防治任務還很艱巨。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今年1月,跨境遷飛性害蟲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從云南開始逐步向北擴散蔓延,對我國糧食生產構成直接威脅。
9月17日,農業農村部就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草地貪夜蛾擴散速度快、影響范圍大、危害程度重,主要危害玉米。
據統計,今年全國有25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西南、華南地區呈片狀發生,江淮、黃淮海、西北地區點狀見蟲,東北地區沒有見蟲。危害主要集中在西南等地,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內,黃淮海等玉米主產區沒有造成損失,實現了防蟲害穩秋糧的目標。
“目前,南方玉米大面積收獲,北方玉米灌漿成熟即將收獲,草地貪夜蛾危害期已過。可以說,草地貪夜蛾對玉米主產區的威脅全面解除。”潘文博說。
圖片來源:新華社
作為一個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農業害蟲,草地貪夜蛾對農業和糧食生產威脅很大。2016年從美洲入侵到非洲,2018年傳入亞洲,在全球有100多個國家發生災情。
潘文博介紹說,目前我國發現的草地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甘蔗和高粱等作物。聯合國糧農組織監測,近幾年草地貪夜蛾在非洲和亞洲等多個國家造成危害,部分地區玉米減產達到20%~70%,受災教訓比較深刻。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草地貪夜蛾的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其中云南930萬畝,占全國見蟲面積的60%;廣西200萬畝左右,占12%;四川110多萬畝,占7%。西南這三省區的見蟲面積占全國近八成。
潘文博表示,針對草地貪夜蛾的威脅和發生特點,農業農村部及時制定《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方案》。為全面準確掌握蟲情動態,加密布控監測網點,在中緬中越邊境地區、西南華南源頭區、江淮過渡區和北方防范區共布設10萬多個監測網點,布設性誘捕器、高空測報燈和昆蟲雷達等監測設備135萬臺套,實行全天候立體監測。
此外,還組織全國2萬多名植保專業人員和近百萬農民技術員,全面開展蟲情普查。嚴格蟲情報告制度,新發生區當天即報、已發生區一周兩報,及時發布蟲情預報。
在指導服務方面,潘文博介紹,針對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基層干部和農民識別難防控難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成立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專家組,先后派出40多批次技術指導組赴各地巡回指導,及時印發50萬套掛圖,指導各地編發技術資料1509萬套份,分發到重點區域的每個村、每一個農藥經營門店。組織開展多層次技術培訓,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農民技術員380萬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應急處置方面,按照治早治小、分區分時、全面撲殺的要求,全力開展應急防控。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緊急下撥5億元資金,地方財政籌措3.6億元應急資金,支持各地開展防控。及時啟動突發性病蟲害臨時用藥措施,向社會公布25種應急用藥,全國累計出動植保專業服務組織2850個、動用施藥機械14.1萬臺套,防治面積2400多萬畝次,做到見蟲區域應防盡防。
通過一系列防控措施,“防控效果顯著,危害總體可控。”潘文博說,多數地方防控及時,見蟲未成災,對秋糧影響有限,全國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發生危害面積246萬畝。
“受境外蟲源持續遷入和本地多代繁殖疊加影響,西南危害較重,產量損失基本控制在5%以內,這是我們的防控目標。”潘文博說,但我國西南區域玉米面積有6000多萬畝,個別地方個別地塊由于監測防控不到位可能損失較大。湖南、湖北、安徽、江蘇屬于遷飛過渡區,產量損失基本控制在3%以內,黃淮海、西北等玉米主產區是點狀見蟲,基本沒有造成損失。
圖片來源:新華社
草地貪夜蛾是今年新傳入我國的重要害蟲,對其防治和發生規律的研究是一個新課題。目前我國的研究進展如何?
對此,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書記、副主任魏啟文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是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蝗蟲等遷飛性害蟲發生重點區域,多年來在遷飛性害蟲發生規律和防治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這也為今年應對草地貪夜蛾攻堅戰提供了有益借鑒。
“我們在應對草地貪夜蛾防控過程中,堅持邊防控、邊摸索、邊研究。在研究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魏啟文說,首先是組建了農業農村部草地貪夜蛾防控專家組,重點對草地貪夜蛾的生物學特性、監測預警、科學用藥、生物防治、綜合治理等進行研究。“農業農村部、科技部均給予立項支持,據我們了解,地方有十多個省市也給予了一定的經費支持。”
其次,推動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室內觀測和野外系統調查,初步探明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的發生代數和危害習性。在監測預警方面,研究開發了性誘、燈誘等理化誘控手段,制定了測報調查規范。在生物防治方面,篩選了30多種捕食性、寄生性天敵和微生物農藥,為科學防治草地貪夜蛾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在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經驗和做法,提出了我國草地貪夜蛾的周年繁殖區、遷飛過渡區、重點防范區的分區治理策略,開展了新藥劑、新機械的試驗示范,集成了分區治理技術模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雖然今年草地貪夜蛾防控實現了預期目標,但據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朱恩林介紹,草地貪夜蛾將在我國南方地區越冬定殖,特別是亞熱帶地區,再加上今冬明春境外的蟲源還可能遷入,下一步防治任務還很艱巨,其發生危害將成為常態。
“盡管今年防控成效顯著,但確實存在一些困難。比如說防控的監測能力還不足、支持措施力度還不夠大、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究。”朱恩林說,下一步,要認真總結各地在監測方法、防控措施、組織方式等方面摸索出的好經驗和做法,加以完善提升和推廣應用;同時,今冬明春要重點做好西南、華南地區監測,及早做好預測預報和防治準備。
另外,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下一步要通過相關項目加強網點布局,強化監測防控設施設備建設,增添數字化、智能化的裝備,提升監測防控能力;此外還要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周邊國家的合作,開展聯合監測、信息交流、技術合作,促進周邊國家提高防治水平,減輕境外蟲源遷入威脅。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