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2 21:34:26
為何滴滴僅停留在“吹風”層面,而不在當下、此刻上線順風車?柳青的答案是:“害怕”“誰能篤定就推出一個100%安全的產品?”
每經記者|劉洋 每經編輯|王麗娜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洋 攝
7月18日,在順風車下線325天之際,滴滴首次召開新聞發布會。消息傳出,外界猜測,在順風車賽道熱度“重燃”的當下,滴滴極有可能恢復順風車。
令人略感失望的是,該次,滴滴一如往常地表示,順風車暫無上線時間。發布會上,滴滴方面僅介紹了過往近一年順風車在安全方面的種種努力,推出女性專屬保護計劃,并承諾,倘若順風車恢復上線,在試運營期間,將免收信息服務費。
不過,筆者注意到,創始人兼CEO程維、總裁柳青甚至負責海外事務的朱景士均在發布會現身,可謂高層云集,滴滴方面對該次活動之重視可見一斑。也因此,外界普遍將其視作順風車恢復上線前的“吹風會”。
既然已實施如此詳盡的安全保護措施,又推出針對女性的專項保護計劃,甚至都考慮到試運營期間免收服務費這樣的細節,為何滴滴僅停留在“吹風”層面,而不在當下、此刻上線順風車?
柳青的答案是:“害怕”“誰能篤定就推出一個100%安全的產品?”
在互聯網世界中,有沒有100%安全的產品?有的,比如單機手機游戲。
有沒有100%的安全?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尤其涉及交通層面。生在現世,我們每年聽聞的交通事故數不勝數,也會耳聞司乘之間各種各樣的摩擦。
但多數時候,我們提及“交通”時,會不自覺將其與“公共”二字相聯系。此處的“公共”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人人均可觸及;另一層則是其所有者乃是公家、公權力。
的確如此,放諸世界歷史,交通關乎人命、關乎國民經濟命脈,因此,多數交通運輸的組織方式,均由公共機構控制,大多表現為國營。
在此背景下,當私營公司切入交通行業時,外界很容易疑心,因其逐利的本性,難以在安全上有所保障。因此,在滴滴順風車事件發生后,它也一度被貼上“惡企”的標簽。
作為交通行業的新生兒、與既得利益搶食的滴滴,實際上,根本不愿有惡性事件發生。畢竟,人命意味著——底線的擊穿、品牌的塌陷和反對力量的合圍。而在順風車事件之后,滴滴的確較為“萎靡”,近期才有逐漸復蘇之態。
那么,令其品牌一度塌陷的順風車業務,究竟生得何種模樣?
在此,先澄清一個誤區,即順風車不屬于網約車。自“網約車新政”之后,順風車與拼車一同被定義為“私人合乘車”,而網約車則屬于營運車輛。此外,網約車與順風車的車主來源,也有差異。
在整個“四輪”賽道的業務邏輯中,出行平臺首先需保障足夠多運力,惟其如此,才能吸引足夠多用戶,從而吸引更多的運力進駐,最終實現良性循環。
市面上不少網約車司機,實際上并不擁有車輛的所有權,其所開車輛不少來自租賃公司,而租賃公司與出行平臺之間往往相互“勾兌”,換言之,對于網約車司機,出行平臺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而嚴格意義上的順風車則不是。從商業模式上來看,它是典型的C2C業務,滴滴作為平臺,撮合司、乘兩端交易。此處的車主往往并不以此為生,載人只是捎帶。
因此,一眾玩家爭奪順風車主時,需要別處心裁,比如此前,滴滴就祭出了“社交”的法寶,讓旅程充滿“想象”。在兩起順風車事件發生后,這也成為滴滴最為外界詬病之處。因此,無論是滴滴抑或其他玩家,此后均聲稱,杜絕社交及關閉隱私信息等。
是否一定要有順風車業務?
實際上,順風車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及假日(過年過節)。
就早晚高峰而言,從乘客端來看,順風車的替代手段很多,僅滴滴的產品序列中,就包括快車、專車甚至豪華車等等。不同點在于,順風車更便宜。
從最嚴格意義上的順風車車主角度來看,不拉順風車,實際上只是少了幾筆油費的補貼。
但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順風車無疑是一大現金奶牛。此前已有諸多報道指出,順風車為滴滴無論是在平臺黏性、抑或盈利層面上,均作出可觀的貢獻。
而在假日的情境中,乘客依舊可以選用公共交通工具。
可以說,在大多數情況下,相較于用戶,更想念順風車的是滴滴。
但不可否認的是,用戶端仍有順風車的需求。
在地鐵口、在城鄉結合部,我們不難發現,仍有不少“黑車”以拼車的形式載人,此種情境擁有不小的安全風險系數。
因此,相較于此種“順風車”,我們當然更呼吁建制化、規范化的“真”順風車。
可喜的是,在去年滴滴兩起惡性事件之后,我們看到業內不少玩家都向外公布相關思考及措施,業內標準亦逐漸有形成之勢。此次滴滴所公布的“復雜到繁瑣”的安全措施,也的確讓人看到其改進之心。正如柳青所說,滴滴可能是在做一款“最難用”的順風車產品。
倘若滴滴正如自己所說的“All in安全”,那么,依靠它在移動出行界的地位及雄厚的財力,其在安全上的舉措,可以說在賽道之內無人將出其右。
那這是否意味著整改后的滴滴順風車(當然不止滴滴)就一定安全?
就像上述柳青的反問,誰能篤定呢?
在此種C2C的模式中,司乘兩端均是獨立的個體。兩人可能此前毫無交集,通過平臺而邂逅。誰都不清楚旅程是“天堂”或是“地獄”。但至少平臺已過濾大量“不靠譜”的人員,無論是司機、或是乘客端。當然,從制度及企業合作層面,我們希望,這些“不靠譜”的人員,最好無法在平臺間“流竄”。
但即便如此,我們依舊不能輕視人性的幽暗與善變。就像韓非持“人性本惡”的觀點,及著名學者張灝“幽暗意識”的概念所揭示的那般。因此,在極端情境下,當平臺的所有應急處置手段都暢通無礙,依舊發生悲劇,那么,平臺是否依舊應負起責任,責任邊界在哪兒?
就像現場有人問起柳青,倘若再次發生悲劇,又該如何?柳青沉吟良久,一千一萬個不愿,最后只有說,“只能交給你們來評定了。”
言及于此,回到最初——為何滴滴仍不上線順風車?
當然不只是柳青口中的“害怕”,滴滴也是在等待。
悲劇發生之后,滴滴的品牌無疑遭到最大破壞,尤其是順風車這款產品,似乎成了“惡”的標志。修復品牌、完善產品之外,公眾受驚的心理仍需時間治愈。
其次,由于順風車不是偽需求,而現有的玩家,依舊無法滿足用戶的既有需求。因此,需求的勢能亦在慢慢累積。當此種勢能達到一定的量級,滴滴自會出手。
再次,滴滴在等對手。隨著滴滴下線順風車,雖然高德、攜程一度下線相關產品,但今年以來,哈啰、高德等亦先后進入此賽道。隨著新玩家逐漸擴展版圖,逼近滴滴所能忍耐的臨界值,滴滴必將反彈,同時,新玩家的入局,可為滴滴試探如今該賽道的“水溫”。
隨著滴滴順風車公布上百個安全功能與策略,其在產品完善上已接近尾聲,因此,它所等待的就是一個時機,一個用戶需求勢能爆發、公眾信任重建及玩家逼近邊界的時機。
這一天即將來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