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16 19:08:54
中藥注射劑目前仍是昆藥集團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但該類產品卻在安全性等方面備受爭議,監管政策也正在收緊。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陳俊杰
5月15日晚,昆藥集團公告稱,參股公司Coordination Pharmaceuticals,Inc.(以下簡稱CPI公司)收到美國FDA關于同意CPI-200(即基于新型納米技術的抗癌藥)用于晚期實體瘤治療進行臨床試驗的函。預期CPI-200廣泛適用于多肺癌及其他多種癌癥,目前暫無已上市的同類藥品。據了解,這已是該參股公司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的第二個抗癌藥品,但目前尚無產品實現臨床轉化。
2015年起,昆藥集團的主營業務植物藥、傳統中藥增長速度逐步下滑,其中主營產品中藥注射劑因政策收緊業績受影響嚴重。此后,昆藥集團參股全球多家創新藥公司并多次并購,試圖通過轉型創新藥企等方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但目前看來,昆藥集團的新業務尚未實現業績轉化。
昆藥集團披露,CPI公司獲美國FDA關于同意CPI-200即基于新型納米技術的抗癌藥用于晚期實體瘤治療進行臨床試驗的通知。
據介紹,CPI-200是一種具有獨特作用模式的新型納米抗腫瘤藥物。臨床前研究表明,經注射用藥后,CPI-200在多種癌癥模型中退化/消除腫瘤。預期CPI-200廣泛適用于多肺癌及其他多種癌癥,且目前暫無已上市的同類藥品。
在CPI-200獲得臨床試驗批準前,2018年10月,CPI公司已有一款名為CPI-100的新型納米抗腫瘤藥物獲得FDA的臨床批件。該新藥主要針對鉑類耐藥的癌癥患者,也有望替代現有鉑類藥物成為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惡心腫瘤治療的新制劑。昆藥集團彼時表示,該藥物研發成功后有望成為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的又一重磅新藥。
CPI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是一家主要從事新型納米抗腫瘤藥物研發的公司。公司創始人林文斌博士是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和綜合腫瘤中心的James Franck特聘教授,開拓并發展了納米級金屬有機框架分子及其在腫瘤造影和治療的應用。
2016年3月,昆藥集團對CPI公司投資250萬美元,作為種子輪投資者,獲得CPI公司19.23%股權及相關權益?;谕顿Y協議條款,昆藥集團將擁有CPI公司未來產品及專利技術在中國大陸的優先合作談判權。
同年,昆藥集團還出資300萬美元獲得美國RiMO公司9.91%股權及相關權益。該公司同為林文斌創立,其主研的“放療-放射動態治療(RT-RDT)”亦是一項癌癥治療技術。
今年4月,CPI公司合并RiMO公司,CPI公司作為合并后存續的公司繼續運營。合并后的CPI公司啟動A1輪融資,籌措更多資金以推進現有管線產品的研發和臨床推進。但昆藥集團在A1輪投資中不進行投資,這也意味著昆藥集團持有的CPI股權將被稀釋,融資完成后占股比例變為13.66%。
昆藥集團密集開展外延式并購和加速向創新型藥企轉變,與公司自身面臨的發展瓶頸密切相關。
自上市到2015年底,昆藥集團營收與凈利基本上可保持同比增長,但2016年及2017年連續兩年,昆藥集團凈利連續下滑。直到2018年,公司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71.02億元、3.36億元,同比增加21.35%和1.65%。
昆藥集團重新實現業績增長,但其凈利增速不及收入,主要因銷售費用大幅增加所致。2018年,公司銷售費用同比增加47.54%至26.65億元,銷售費用率同比提升6.65個百分點至37.52%。
此外,昆藥集團2018年資本化研發投入金額為4673萬元,研發投入資本化的比例高達37.74%。根據昆藥集團2018年凈利潤計算,當年研發投入資本化金額占凈利潤的比例為13.91%。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18年凈利潤僅比2017年多出來544萬元。很顯然,如果沒有研發投入資本化,昆藥集團凈利潤將會出現下滑。
昆藥集團扭轉業績的努力不僅表現在加大銷售投入、采取相關會計政策等,上市公司也通過頻繁收購、參股等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包括前述海外投資。
目前,昆藥集團投向新藥研發平臺的資金距離臨床轉化尚有一段時間,其此前從控股股東及其他轉讓方收購來的諸多資產也在多數年份未能完成業績承諾。
中藥注射劑目前仍是昆藥集團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但該類產品卻在安全性等方面備受爭議,監管政策也正在收緊。2018年以來,監管進一步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的關注,柴胡注射液、紅花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血塞通注射劑等多款中藥注射液被責令修改產品說明書或限制使用。
注射用血塞通作為昆藥集團中藥注射劑中的核心品種,2015-2018年的銷量分別為6627萬支、7684萬支、6713萬支、6828萬支。四年時間增長很小,有券商分析稱,從政策面來看,中藥注射劑行業未來前景不樂觀,行業規模將持續收縮,一方面監管將趨嚴,限用品種增加;另一方面,中藥注射劑申報難度增大,嚴格審批成為必然。
昆藥集團的傳統中藥、化學藥和醫藥流通三塊業務目前盈利能力也不強,其亟待尋找強有力的新利潤增長點。
5月16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昆藥集團公開電話,但其一直無人接聽。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