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8 14:14:27
每經記者 讀者投稿 每經編輯 沈鵬
▲ 圖片來源:投稿者提供
市民生活匆匆忙忙,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略覺概念縹緲,單靠政府包攬,又難免支絀——這對于大多城市,尤其矢志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西安而言,極具考驗。
浐灞生態環境優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相比之下,作為此間居民,對其生態建設、文明意識培育的一些做法,更有切身體會。包括浐灞推行的“花園城市”建設,今年重點突出了“口袋公園”的分量——坦白講,西安的街區形貌,太需要這個了。
后續放寬政策,使之經驗在更廣層面推廣,把文章進一步做大,亦未嘗不可?
鄰居張大爺喜歡聽講座。
住浐灞的人都知道,這里經常會深入各個社區,舉辦一些生態保護理念方面的講座。有時候串門聊起這事兒,張大爺笑呵呵,“聽講座好,比打牌打麻將好。”
因為他是浐灞原住民,我能理解。
就像我們70后、80后這代人,小時候吃饅頭,顆粒兒掉地上,被父母看見,免不了憶苦思甜,批評教育一番——從艱苦年代過來的人,對于當下,格外珍惜。
一樣的道理!
浐灞這地方,早些年是西安最大的垃圾填埋場,污水橫流、雜草叢生,居民對于生態文明的渴望,是超越其它地方的。
后來的十幾年里,其一步步走到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再現煙波浩渺的勝景——過程之不易,對居民來說,又是一番穿透靈魂的感染,自會倍加珍惜。
▲ 圖片來源:投稿者提供
專業做生態十幾年,浐灞顯然希望政府與市民形成深度共振。
去年,西安全市推行垃圾分類。而實際上,大約三年前,浐灞已著手實施。記得官方還邀請了瑞典專家,到學校里給孩子們講授相關知識。自此之后,我與夫人,沒少接受女兒的“監督教育”……
老人、小孩有時間聽講座,上班族可以參加“健康跑”、生態馬拉松,或者當個市民河長……對于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覆蓋老中少三代,基本無死角。
包括最近在西安市民微信圈流傳的植樹小游戲(15秒內“種植”至少70棵樹,有機會獲得一盆肉植獎勵),據說也出自浐灞手筆。
官方的確花了不少心思,同時也能夠明顯感覺到,在浐灞,生態文明不止政府責任,公眾的參與意識普遍較高——這是頗為理想的一種狀態。
值得關注的是,浐灞最近又在重點打造“口袋公園”。
記得年前去南方某城,街角路邊,不時會出現一片小而精的綠地花園,休憩設施,一應俱全——沿街走下去,不會覺得累,體驗感非常好。
什么是最好的城市?
城市即人民,處處彰顯人性化,給市民、游客以最好的體驗,口碑自然差不了。
西安大公園是不少,但仔細想一想,街道大開大合,鮮少有“口袋公園”的存在。寬街無鬧市,特別是新興城區,這種形制不利于人氣的聚集——但也能理解,發展畢竟需要一個過程。
拿浐灞來說,十幾年走過來,已描繪出大西安最靚麗的生態水系風情;并一舉踏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征程,綠色產業矩陣漸具規模,在市級層面的支持下,其國際化功能布局,亦逐步加強。
▲ 圖片來源:投稿者提供
前面幾個臺階邁過去,大的輪廓肌理勾勒出來,后續自然要站位國際化,凸顯人性化,進行細描潤色。
就像官方宣傳里說的,“生態大西安 綠色新浐灞”,重點凸顯一個“新”字。
“口袋公園”這個點,應該說抓的比較準。
前幾天參加全民植樹活動,親眼目睹了其中之一的誕生過程。
先期是栽樹,以五角楓、桂花、銀杏等品類為主,后續,聽說會陸續加入節點花卉、藝術雕塑之類——按照浐灞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的說法,這樣的“口袋公園”,會在全區多點布局。
此外,據說今年的綠道建設,也要新增35公里,且圍繞兩河四岸,繼續打造20萬平方米的花海花田。
其實,更想站在西安層面,來談這個話題。
這不是一座普通城市,從頂層設計到公眾預期,均希望她能重回世界舞臺。
我們去東京、新加坡等城市旅行,無不驚嘆于人家的街區生態、文明意識——這是國際化大都市的硬核指標。
如果沒有綠色清新、宜人宜居的氛圍,連自己都不滿意、不在意,又何談取得國際友人、外國資本的認同?
粉巷財經(ID:nbd)經常發一些城市發展、區域政經方面的文章,作為讀者,亦有所感染。
為此,我還特意看過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方面的材料,記得其中特別提到,要打造“一帶一路”生態文明高地。
▲ 圖片來源:攝圖網
包括今年的2月15日,被定為“西安生態日”——能夠看出,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方面,政府是有大決心的。
在此背景下,浐灞這張牌,可以好好發揮。
諸如,其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用心舉措,垃圾分類、植樹建林方面的種種表現,包括“口袋公園”等多層次、立體化生態打造等等——這一系列其先行先試的做法,的確值得去大范圍推廣。
西安要打造“一帶一路”生態文明高地,僅靠浐灞是不夠的,離不開所有板塊與全體市民的生態共識、同頻共振。
在此,也借助粉巷財經平臺發起倡導:讓我們以生態的眼光看待自然,以生態的理念促進發展,以生態的方式綠色生活,共同書寫西安的生態大文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