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2 20:43:19
教育投資的機遇在哪里?如何體現中國當代教育投資機構應有的責任與擔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泓澤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鐵,來看看他的見解。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發展普惠教育、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與往年不同的是,在推動教育資源普惠落地、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加大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今年將投入更多的資金、政策支持。
在新的號召之下,教育投資有哪些承上啟下的工作要做,資本切入的機遇在哪里,如何體現中國當代教育投資機構應有的責任與擔當,是擺在企業家面前的一道新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泓澤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鐵。在他看來,破題思路需從認清教育事業的發展乃循序漸進之過程,投資亦如此,急功近利往往事與愿違,順應政策和發展潮流的價值投資才能讓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比翼齊飛。
在過往的投資經驗里,投資人十分愿意把錢灑進教育事業這條道,因為這里盈利高、現金流充裕。一些上市公司索性投資盈利性教學機構,甚至直接收入囊中為其年報利潤增色。
然而,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民促法)修法,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改革意見)的推行,資本參與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的門檻正在提高。
李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表面來看,社會資本不得通過兼并收購、受托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國有資產或集體資產舉辦的幼兒園、非營利性幼兒園,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這看似是堵上了幼兒園資產證券化的路,但從內涵實質分析,是希望教育回歸本源,而不是去沾資本之光。
在記者接觸過的投資人中,普遍看好學前教育的“錢景”,一些機構不僅通過輕資產擴張的方式在全國各地開分店,而且動輒幾萬元的學費并不會嚇跑前來報名的家長。有投資人坦言,有些教學機構甚至拒絕同投資人談判,原因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改革意見出臺后,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一時間讓投資了該項目的企業或個人犯了愁,股權轉讓、折價拋售紛紛在二級市場中上演。
對于此番所謂的投資者恐慌,李鐵認為,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有找準教育投資的方向。在他看來,選擇營利性機構進行投資無可厚非,但教育投資不是“搖錢樹”,始終應該在體現社會價值的前提下,盡力而為。
李鐵表示,隨著監管的趨嚴,未來教育投資或朝向更加細分的領域去延伸,比如特色類的培訓,即便是基礎教育階段,也能針對技能和興趣的培養需求,開設專業培訓機構,如記憶力培訓、花藝培訓等既動腦又動手的科班培訓項目。
但從經濟效益出發,很多投資人或許已經在打退堂鼓,認為時下的教育投資是個賠本賺吆喝的生意,且有數據統計,2018年教育行業共發生投融資事件640起,涉及金額為993.59億元,相比于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賽道的吸金規模不足為奇。這意味著當前市場中,資本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并不強勢。
對此,李鐵告訴記者,教育事業投資不同于其他產業的關鍵在于投資周期長,“一蹴而就地想獲利回吐顯然找錯了地方”。他表示,教育事業本就帶有普惠和公益的色彩,投資其中一定要有價值投資的格局,“即便是從事營利性教學機構投資,也應該本著社會效益第一、價值回報第二的心態去做,才能符合當今潮流”。
可見,當前的教育投資環境略顯浮躁,不過李鐵認為大環境依然向好。據他描述,這次參加全國兩會過程中有兩大最深切的感觸,均與技能人才培養有關。
一是2019年將對高職院校實施擴招,規模為“100萬人”;二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提出,全國60多家單位試點科研經費包干。李鐵表示,擴招生源體現的是國家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視,也反映著市場的需求;而科研經費的靈活性提高將更有助于提升技能人才和院校的產學研效率。
事實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技能人才的培養也有明確號召,擬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升和轉崗培訓。李鐵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基于廣東省的地理優勢和產業特點,制造業的蓬勃發展使得這里成為技工培養的搖籃,且在香港、澳門等院校頻繁交流的當下,大力發展技能型人才培養機構,補充現有師資配備短板等方面很有意義。
李鐵表示,可以通過投資建設營利性技能人才培養機構,創造多元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訂單式”培養、工學結合、定向就業和產教結合的校企合作方式,最大程度提高技工轉崗成功率。
但他坦言,時下投入資金參與的最大障礙來自于審批。據悉,目前職業技術學校的申辦,當地主管部門會對辦學用地予以一定規模以上的門檻限制。換句話說,達不到要求的辦學計劃,將不予頒發辦學許可證。李鐵透露道,也有一些合作方同他們溝通,但最后在用地規模審批環節卡住了。
但他沒有放棄對技能人才培養的關注,因為從社會效益來看,技能人才是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國之重器的背后離不開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而從經濟效益出發,擴招背景下的市場需求也使得投資的可持續性得以延伸。
據《南方日報》報道,剛剛過去的2月份,廣東就提出了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的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中提及,到2021年,廣東預計新增12萬個以上高職學位,中職畢業生升學率達到30%,本科高校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比2018年翻一番。
此外,李鐵還表示,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重點提及“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并任教”,還提出將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在招生就業、培養培訓、師生交流、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合作,創新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方式,支持各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職業教育園區。
李鐵表示,在教育互動融合的帶動下,大灣區內的職業教育課程資源、實訓基地共建共享、“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就有望成形,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建設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李鐵提案:關于科學調整大中小學假期調整的建議
此次進京,李鐵的提案是關于科學調整大中小假期調整的建議。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過境遷,如今的孩子跟他當年上學的情景已天壤之別。“我們放暑假是要回家幫著干農活的,可現在孩子的暑假空檔期太長,不易于他們的學業及身心健康的培養。”
李鐵表示,可以適度減少暑假放假時間,再適度延長寒假時間,令學生在春節過年回家時,往返都能錯峰出行。李鐵表示,此舉有助于創造更多戶外實踐機會給在校青年,同時也可以拉動旅游,促進消費。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微信ID:waiguangzhu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