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24 18:43:44
中國民用無人機消費已占據全球市場70%以上份額,其“異軍突起”具有創新積極意義,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但數量眾多的無人機難以做到全面監管,“黑飛”事件層出不窮。
每經記者 靳水平 每經編輯 徐斐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逐步完善,智能硬件已開始向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的方向邁進,硬件成本的不斷走低,為無人機制造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也進一步促進無人機產業規模持續穩定增長。據預測,到2020年,無人機保有量可能上升到400多萬架,無人機行業呈現蓬勃發展勢頭。但層出不窮的“黑飛”,亦讓如何實現無人機的有效監管成為業內關心的重點問題。
研發全球最大商用無人機的騰盾科技,是一家當前備受行業關注的公司。1月24日上午,在川商總會2019經濟形勢研討會上,騰盾科技董事長聶海濤就無人機監管、應用以及發展前景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中國民用無人機消費已占據全球市場70%以上份額,其“異軍突起”具有創新積極意義,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但數量眾多的無人機難以做到全面監管,“黑飛”事件層出不窮。而且,隨著無人機的普及,大眾接觸無人機的機會將越來越多,唯有規范化生產和管理,才能降低安全風險。
因此,不僅無人機產業需要技術創新,行業也在呼吁探索無人機精確的運營服務和監管方式。
聶海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無人機的“管”和“放”是一種辯證關系。其表示,現在都在談論的“放”包括低空開放、無人機的使用開放,但只有實現有效地“管”,才能實現有效地“放”。
“無人機監管的核心,就是要入網。”聶海濤認為,目前主要是從單一的個體管理出發,更重要的是將國家公共性的資源——測控系統、數據鏈等,利用國家現有主干通訊網絡、利用4G和5G技術來實現無人機入網管理,“我認為建立低空的通信網是管理的基礎”。
無人機與汽車、飛機一樣,若能用合理、完善的政策法規加以引導,增強使用者的安全意識,安全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聶海濤稱,實現無人機入網管理至關重要,“也就是說,離開了這個網,你就玩不起來”。其認為,所有飛機使用要進入這一網絡,這也可以減少對單點監管無人機的成本。
在聶海濤看來,無人機監管過程中,標準體系的建設也必須考慮。而標準體系建設,必須有相應法規、技術手段以及全民意識作為支撐。
騰盾董事長聶海濤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靳水平 攝
事實上,無人機產業的研發、制造和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無人機研制、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其應用范圍將日益廣泛。2017年底,工信部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
“美國是25萬架通用飛機在冊,希望十年之后我國達到美國現在水平的20%,可能會有5萬架的量。其次,考慮其中有10%是高端商用無人機,數量就是5千架,5千架十年分配下來每年500架,這個產值是巨大的。”針對行業前景,聶海濤算了筆賬。
聶海濤表示,工信部認為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值達600億元,并希望到2025年該產業的產值達到1800億元,這些目標是“中國制造2025”的一部分,旨在提升中國國內生產基地的水平,“所以我們覺得還是有很大前景”。
在聶海濤看來,無人機行業一是涉及飛機制造業,二是飛行無人化和智能化。因此,下一階段的整合會朝兩個方向發展:首先需要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公司,既有雄厚的飛機基礎專業能力,又有無人飛行控制專業能力;其次是平臺類公司。
聶海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無人機行業高端人才當下也比較緊缺。“工業級或娛樂級無人機領域人才很多,畢竟要求的技術專業面不是很寬,但真正頂尖的人才還是很緊缺。”
“現在很多(人)掌握了一些技術控制、遙控、網絡智能化的能力,但在工程力學、流體力學這些基礎方面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沉淀。”聶海濤進一步指出,無人機行業看上去很熱,但“低端”的很多,“這個低端不是說技術的低端,而是重量和級別方面”。之后,行業或許會分化發展,企業也會在分化中找準自己的定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