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1 17:58:58
近段時間,港股市場一些知名新股接連破發、大股東身價縮水……而在這場資本游戲之中,基石投資者賬面虧損,散戶損失慘重。
每經記者 袁東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在電影《讓子彈飛》里,編劇虛構了一個民國初年的故事。
這部電影中的人物湯師爺說:“我們沒膽子剿匪,但是借剿匪之名斂財的膽子還是有,而且很大。”而湯師爺對另一個角色張麻子傳授斂財技法是這樣的——縣長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攏豪紳交稅捐款,他們交了才能讓百姓跟著交錢,得錢之后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
戲里戲外,虛虛實實,但是這樣的套路似乎總是經久不衰。離我們很近的港股市場,近來發生了很多事情,而且還在繼續發生。
進入2018年,港交所開始改革上市制度,大力吸引全球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而眾多“獨角獸”、“超級獨角獸”公司蜂擁而至。
在這個江湖中,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行、PE、基石投資者似乎正摩拳擦掌地參與一場高級圍獵。
而市場的走勢也似乎在告訴所有的參與者一個道理——資本市場就是這樣殘酷。在2018年,港股市場吸引了多家明星公司,但這最大的明星公司如小米、美團卻都集體破發,這些新經濟公司中的翹楚并沒有之前人們預設的那樣牛氣十足。
低迷的股價讓這些參與方都忍受了壓力。大股東或創始人身價大幅度縮水、機構投資者賬面虧損、小散損失慘重……為了穩定局面,也有大股東出現了承諾一年內不減持的情況。
大股東身價縮水、基石投資者賬面虧損、小散忍受損失、港交所因為大市低迷股價下跌,似乎這是一派共克時艱的景象。然而事實真是我們看到的這番景象嗎?
先看交易所。雖然港交所股價在2018年下跌了2.88%,但是它在2018年一定是數錢數到忙不過來的。2018年,港交所再次成為IPO集資額全球冠軍,IPO集資額達2778.5億港元、新上市了207家公司,而由此為港交所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僅2018年前三個季度,港交所便收入122.96億港元、獲得凈利潤74.84億港元,同比分別增長27%、35%。要知道在2017年,港股市場可是波瀾壯闊的大牛市。
再看上市公司。表面看來,很多新上市的公司股價出現較大下跌,但不少公司上市時的估值就遠高于其他一些市場的定價,這也成為了很多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還有一些公司根本就在虧損或者沒有持續經營收入,用市盈率根本無法估值,這在其他一些市場根本沒有辦法上市,而在港股市場卻成為了上市公司,那么怎么估值?相信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觀點。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在資本市場上實實在在獲得了融資。去年,港股市場IPO融資的前三名就分別融到了588億、426億及331億港元的巨額資金。另外,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通過IPO也使得自身的股份找到了套現的場所。
然后是基石投資者。表面看起來這些機構投資者同樣受到了股價波動的影響,然而這似乎又是表象。一港股基金經理就指出,“某些公司不允許低于凈資產發行,而這類20多家公司的二級市場股價已經低于凈資產,IPO完全賣不出去。咋辦?就是你支持我,我支持你,你申購我的IPO,下回我申購你的IPO,或者隱性地擔保申購人的回報率,或者用其他小動作。”而實際上,一港股投行業務經理也表示,“近期就有一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找基石投資者許諾保本保收益,并且已經找到。”
可以看到,無論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東還是基石投資者,都可以通過港股新股上市獲得和達到了預期的收益及目的,而剩下的小散們真的只有好自為之了。
隨著A股、港股市場互聯互通的深化,內地投資者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參與進了港股的投資。不過在進入這個“賽場”前,還是要摸清“對手”的底細、該慎重時還需慎重。
之前一內地大型企業被邀請作為基石投資者參與某同行業企業的港股IPO,但是由于不熟悉港股市場而選擇放棄。
而在二級市場,雖然內地資金越來越多地參與了港股市場,但是個人投資者仍然不占主流,這個市場還是以機構投資者占主導的且境外資金占據了重要地位——無論華爾街的豪強還是歐洲的基金,均是港股市場的“參賽選手”,并且鉆研的歷史悠久。
除了正股外,港股市場各種衍生產品也足以讓投資者眼花繚亂。
對于正在參與港股或者即將參與港股投資的朋友來講,引用另一部電影《寒戰》的臺詞以共勉:“每一個機構、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都有自己的游戲規則,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學會它,不過好多人還沒有走到這一步就已經死了,知道為何?自以為是。第二步,就是在這個游戲里面把線頭找出來,學會如何不去犯規,懂得如何在線球里面玩,這樣才能勉強保持性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