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1-04 10:32:50
數據顯示,2018年投資金額雖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投資筆數下滑近15%,比往年通常的5%的增速明顯放緩。隨著大量2010年~2013年成立的私募基金面臨必須退出的節點,基金的集中退出期或將在2019年到來。
對于創投圈而言,剛剛過去的2018年可謂值得“載入史冊”。
在這一年中,他們經歷過“至暗時刻”,又在年末迎來曙光。在過去這波寒潮中,頭部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機構和創業企業,都比以往任何時刻更加受到關注。而一些“混雜”于繁榮時期的尾部機構和企業,則逐漸面臨生存危機直至被淘汰。
時間邁入2019年,“理性”、“更加謹慎”等關鍵詞或許成為了創投圈內的共識。過去一段時間的分化現象,或許會愈演愈烈。
在2018年全面爆發的募資困境,2019年或許仍會延續。
根據《投中資本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的基金募資規模比2017年同期大幅下降66%。從資金構成的角度來看,造成募資難的主要原因包括《資管新規》的落地以及A股的持續低迷,前者導致高凈值個人與銀行系資金減少,后者則直接導致上市公司層面流入股權市場的資金減少。原本充裕的資金面在多個渠道嚴重受限,機構面臨異常艱難的募資環境。
目前市場消耗的資金大部分是過去兩至三年內已募集的存量,近期募資難效應恐怕還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延遲才會進一步顯現。可以預見,2019年的投資環境將更加嚴峻。
與此同時,《資管新規》的落地讓個人LP(有限合伙人)投資門檻變高,大批未在股權市場獲得預期收益的個人LP也開始離場。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的兩極分化持續加劇,頭部VC/PE機構的話語權變得更強,一些頭部基金如紅杉、IDG等均逐漸開始向LP拓展,涉足母基金領域。除了能夠更好地儲備基金,更有利于機構實現對細分領域的滲透。因此,不難預測,在2019年,LP將持續向專業化發展,散戶出清,這也是中國股權市場逐步成熟化的一個表現。
在傳統資金渠道好轉概率不大的情況下,2019年,一些新的資金渠道有望導入股權市場,例如被投企業極有可能轉變為LP的角色,與之前的資方一起參與投資,實現資金的回流。
這種跡象或會以兩種形式出現,一是被投企業實現退出,獲得了財富升級,轉變為高凈值個人,成為投資機構的LP。例如,今日頭條張一鳴、美團王興、鏈家左暉等都已轉變為源碼資本LP;另一種是頭部標的企業由于2018年投資的“頭部效應”,吸納了大量超出運營需求的資金,有剩余資金可用于投資從而擴大自己的生態圈。
《投中資本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投資金額雖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投資筆數下滑近15%,比往年通常的5%的增速明顯放緩。而在募資端仍然“愁云慘淡”的情況下,2019年投資人出手或許將更加謹慎。
估值回調是2018年大部分VC/PE機構都在等待的事情,跨年之際,2019年估值會回調到何種程度仍是圈內都關心的問題。面對這種不確定性,創業者唯有調整心態,做好繼續應對資本寒冬的準備。
在經歷前段時間的瘋狂爭搶項目之后,投資機構都進入了“冷靜思考”周期。2018年投資機構注重退出的安全邊際,而2019年則會將風控前移,更關注項目的前期篩選,如提高投資標準及對標的的盡調要求、提出更為嚴格的投資條款等等。而這些都會導致投資決策流程拉長以及與創業公司博弈的難度加大。
必須要強調的是,當前盲目燒錢換市場的時代已過去,現金流成為了投資人關注的重點。過去投資機構并不硬性要求企業盈利,通過不斷燒錢來換取市場規模增長,即使不盈利,也可以在一級市場獲得足夠資本之后再登陸二級市場變現。
但現在這樣的邏輯已不可復制,一方面是由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壁壘成本過高,另外現實也證明了“燒錢”模式下的用戶忠誠度并不高,很容易被模仿而再次陷入“價格戰”。因此,投資機構轉而看重公司是否可持續造血,帶來充足現金流。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認為,燒錢的創業模式已不再被市場和機構看好,務實地去尋找高頻、剛需的創業機會才有可能受到資本的青睞。以中國如此巨大的經濟體量來說,仍然存在大量的創新機會,未來十年依舊是創業者的黃金時代。
與此同時,隨著模式創新紅利衰退,未來模式和技術創新必須雙向驅動。未來創業的壁壘只會越來越高,草根創業更為艱難,過去大眾創業的盛況一去不返。新技術搭載相匹配的商業模式,將獲得投資機構的青睞。
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在第十八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就表示,創投機構應該集聚各種社會資本投資領先科技,應該去投資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機器人、5G、云計算和智能制造,如果在這些產業方面加大布局,相信一定會分享到科技成長帶來的紅利。從科技的布局生態,到科技成果的利用,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所以一定要發奮圖強,一定要有耐心去投資,這是現在開始必須要出發的路,科技投資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2019年或將是基金的集中退出期,大量2010年~2013年成立的私募基金已面臨必須退出的節點。此外,政府引導基金自2014年起高速發展,也有大量資金正等待退出。而在資管新規影響下,不少銀行投資項目也面臨著退出壓力。
從資本回報絕對值來看,IPO(首次公開募股)依然是最優的退出路徑,并購其次。但2018年以來,境內IPO的規則逐漸變嚴,盈利空間持續壓縮;海外市場IPO估值優勢不再,市場對新股投資趨于避險,破發潮恐成常態;同時,在減持新規沒有放松的背景下,許多A股上市企業的投資機構無法按計劃實現退出。即使在境外上市過了6個月解禁期就可以出售,也通常因為股票流動性差和后市低迷,導致機構退出困難。從操作難度、回報周期及上市回報率等多方面來看,IPO退出的優勢都在逐漸減弱。
2018年A股IPO數量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全年首發過會企業僅111家,比2017年下降71%。在當前A股的發行制度下,機構退出周期長、難度大、不確定性高。中概股看似盛世的背后,卻面臨著日益常態化的“破發”窘境,市場資金目前對新股的投資已是十分謹慎,港股IPO在2018年甚至出現了沒有基石投資人的情況。
對于尋求IPO退出通道的投資機構來說,未來回報空間也遭到大幅壓縮。2018年已有不少新經濟獨角獸在二級市場表現慘淡,導致最后一輪進入的投資機構不得不面臨浮虧的窘境。IPO是否還是新經濟企業的最優資本路徑或需重新評估。
科創板則被視為境內IPO的“拯救者”。在業內看來,科創板和試點注冊制的提出,實際上是在A股IPO通道收緊的當下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可行性更高、周期更短的選擇,也為投資機構提供了更為市場化的退出渠道。
國中創投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表示,隨著科創板的推出,中國創投行業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屆時,可能會有大量資金涌入創投行業,這有利于解決“募資難”。“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為被投企業走向科創板做好服務。”
不過,企業想要登陸科創板,不僅行業屬性是硬指標,與目前主板不同的保薦及發行安排也可能導致IPO價格被壓低,制度和未來市場的流動性皆存在不確定性,在對新渠道保持期待的同時也需要準備其他出路。
要實現真金白銀的退出,并購可以說是當下最靠譜的路徑,預計2019年會成為并購的大年。
業內已經有所察覺。應文祿認為,抓住金融資產布局的機會,抓住上市公司重組、并購、整合的機會。目前上市公司重組委并購審批的節奏在加快,如果當下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的重組、并購和整合,可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2018年,很多上市企業估值跌近歷史低點,但并購市場卻依然活躍。2018年三季度起,從審核速度、可并購資產和方向、模糊地帶監管和創新方案涉及、信息披露四大層面對并購重組和再融資政策進行松綁,利好不斷。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政策改革仍未有觸及并解決到并購資金端受限的問題,減持新規在2018年也沒有出現放松的跡象。2019年,監管層面會否有放寬的動作仍需觀望。
與此同時,“控股型投資”現象在2018年已有顯現,2019年或許會出現更多類似案例。目前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情況顯著,小市值公司在市場上的比例不斷上升。一些細分行業的上市公司,估值甚至低于同賽道的一級市場企業。因此,二級市場越來越吸引資本的大舉并購。
在現行政策背景下,基金自身謀求上市基本無望,有實力的機構通過并購等途徑成為企業的實控人或二股東,則可以較低的交易價格間接獲得上市平臺。借助二級市場平臺,機構可為自身提供流動性,也方便其整合體系內的產業資源,通過收購或參股其已經投資的項目,為自己打通退出渠道。控股型的投資方式使得資金的管理權更為主動。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中國的PE機構參與控股型投資的機會主要出現在有整合機會的非新興行業,有解決代際傳承、完善公司治理等需求的企業中,資本的驅動可以加速行業的整合速度。與此同時,如果在產業上有持續的布局和投資,既能掌握控股型投資的產業運營平臺,又能掌握上市公司的資源,就可以完成證券化,這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