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3 16:59:24
鬧了多時的華平股份的股權轉讓糾紛,終于等來利好消息。轉讓中各方已簽署《和解協議》,轉讓有望繼續進行下去。
每經記者|吳凡 每經編輯|文多
僵持多時后,11月22日晚間,華平股份(300074,SZ)原控股股東(劉曉丹、劉海蘭、劉焱),與現控股股東的股權轉讓糾紛終于傳出了利好的消息。
華平股份披露,公司接到股權轉讓雙方的通知,劉曉丹、劉海蘭、劉焱與現控股股東智匯科技投資(深圳)有限公司(下簡稱智匯科技)、智匯科技母公司智付集團初步達成一致意見,于2018年11月22日簽署了《和解協議》。同日,劉焱、劉曉露(母子關系)與智匯科技簽署了《三方協議》。
根據《和解協議》的內容,各方同意將上述股權轉讓價格下調至5.68億元,智匯科技將分批次支付剩余轉讓價款1.64億元。其中在協議生效之日起五日內,轉讓方同意向法院提出申請解除對上述股份的凍結措施。
去年12月,華平股份(300074,SZ)原控股股東(劉曉丹、劉海蘭、劉焱)將將其合計持有的13.52%公司股份(另有部分表決權,合計15.25%股權),作價8.07億元轉讓給了智匯科技,但智匯科技在支付了部分股權轉讓款后,雙方產生了分歧。2018年7月30日,華平股份披露,轉讓方已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智匯科技所持的15.25%股權被司法凍結。
在這次《和解協議》簽署之前,股權轉讓方與受讓方都曾對對方在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后的表現不滿。
其一是在資金方面,華平股份今年8月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時稱,股權轉讓糾紛的主要焦點在于后續約4.04億元股權轉讓款的支付問題。即智匯科技在前期支付了部分股權轉讓款后,后續的4.04億元未在規定期限內支付。
股權轉讓方稱,從跟智匯科技的溝通中獲悉,智付集團目前財務情況惡化,資金緊張,智匯科技態度轉變。致使該協議無法實際履行的根本原因,在于智匯科技目前履約能力發生變化,故其有意怠于履行合同義務,拒絕支付剩余股權轉讓款。
不過智付集團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并不存在財務情況惡化、資金緊張的情況。
而智匯科技則稱,股權轉讓方未按照協議約定如期確保智匯科技提名董監事候選人當選,至今未能完成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轉讓。且股權轉讓方在《股份轉讓協議》訂立過程中,故意隱瞞其與公司第二大股東熊模昌存在重大糾紛的事項。智匯科技稱,由于智匯科技至今無法取得公司的控制權,股權轉讓方已經構成違約并應承擔責任。同時,也正是由于所提名的董、監事候選人仍未能全部當選,因此,剩余轉讓價款的付款條件還未成就。
近期,受讓方也提出了反訴,要求解除股份轉讓協議并要求轉讓方退還已收到的款項。
11月16日晚間,華平股份還收到了深交所的問詢,其中深交所要求公司說明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后凈利潤為負的原因,以及控制權之爭是否已對公司主營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而11月22日晚間各方達成的《和解協議》則如一場“甘霖”,緩解了這場股權轉讓糾紛。
根據《和解協議》的內容,各方同意將上述股權轉讓價格下調至5.68億元,智匯科技將分批次支付剩余轉讓價款1.64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和解協議》生效之日起5日內,股權轉讓方同意向法院提出申請解除對上述股份的凍結措施。而智匯科技則應在其所持華平股份的股份解除司法凍結次日,配合股權轉讓方辦理智匯科技名下3000萬股股份的質押,前述質押是擔保協議的履行。
需要注意的是,各方同意在變更《股份轉讓協議》約定的股權轉讓價款總額及剩余股權轉讓價款之付款條件的情況下,繼續履行《股份轉讓協議》《表決權委托協議》。
這或許也意味著,智匯科技將重啟董事、監事候選人的提名工作。按照此前雙方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由受讓方推選7名董事候選人、2名監事候選人,召集召開股東大會以完成相關董事、監事人選的更換。
截至目前,在華平股份董事會的9個席位中,已有3名董事是智匯科技此前提名當選的。若按照原計劃,智匯科技還需推選4名董事和2名監事候選人。
針對上述情況,11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了華平股份。公司內部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智匯科技方面并沒有在《和解協議》中提到董事、監事的相關情況,目前也沒有收到相關(換屆)信息,“后續如果有董事辭職、改換董事等,我們都會按照正常的流程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