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3 01:01:01
就是因為和同信息的“普普通通”,才讓大家意識到,黨中央關心的不僅只是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也十分關心。“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的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不以大小論之。
每經記者 吳林靜 彭斐 每經編輯 陳俊杰
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座談會期間,還有十位企業家代表先后發言,就新形勢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山東和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同信息)董事長兼總經理耿哲最后發言。相比前九位企業家,不管是公司還是耿哲個人,有關的新聞報道和照片都寥寥無幾。耿哲是誰?和同信息又是家什么公司?不是500強不是獨角獸也不是行業龍頭,為何在數以千萬計的民營企業中被選做了“代表”?11月2日,帶著這些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山東省濟南市,實地探訪和同信息。
▲山東和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參加11月1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言的十位民營企業家中,信息技術領域的占據了四席——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眾人科技董事長談劍鋒,另一個就是和同信息(871991,OC)董事長耿哲。
如果不是在會上發言,耿哲以及他所創立的和同信息可能還會繼續“低調”下去。用和同信息董秘張淑貞的話講,“(參會企業家)名單出來之后,你可能連我們耿總的照片都沒有搜到。”
對于這家“低調”的企業,每天出現在這里的門衛大爺也只知道公司產品中有水表,和房地產有關。但現在,大爺聽說了,老板參加了一個很高規格的座談會。在老板發言之前,還有魯偉鼎、劉漢元等知名民營企業家發言。
11月2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濟南市高新區科遠路1659號,向公司方面表明來意后,和同信息董秘張淑貞婉拒,“目前還不方便安排采訪。”
對于為何被選中參加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張淑貞透露,“這次被選中參加會議并發言,公司這邊也挺突然,接到通知就過去了。”
座談會后的第二天,和同信息電話被打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山東多位媒體同行處獲悉,很多電視臺、報社都在嘗試聯系采訪耿哲,但最終大多失望而歸。
“之前基本沒有找過媒體做宣傳報道,我們沒有主動去找過媒體,有些媒體來采訪,我們都拒絕了。”在婉拒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張淑貞一直說,“我們公司做自己的實業,就是做實體經濟。我們就想自己做自己那點事兒。”
就像千千萬萬中小民營企業一樣,并不是每一家都能得到媒體的關注。張淑貞說,“可能我們就是這一類的代表吧。”
和同信息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耿哲回到濟南后,11月2日并沒有出現在公司,“一直在參加山東省內的一些座談會,應該與民營經濟相關。他的具體想法和建議我們也不清楚。”
沒能見到耿哲,記者只能從和同信息的公告中大概梳理公司的發展歷程。
和同信息公開轉讓說明書中顯示:耿哲,1970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2011年創辦和同信息之前,耿哲在山東三龍實業有限公司以及旗下的山東三龍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龍公司)工作了11年半,離職時已升任至常務副總經理。
耿哲創業后,山東三龍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當時的質量部經理、采購部經理、項目部經理、設備管理員、銷售經理、產品經理多人加入,組成了和同信息的核心管理層,經營著有158名在職員工的和同信息(截至2017年底)。
2015年時,公司著手股改,謀劃登陸新三板,當年10月股改完成。
2016年12月,和同信息獲得創投機構的青睞。莘縣中稅竹笛科技創新發展中心(有限合伙)投資500萬元,獲得和同信息5%股份。也就是說,成立5年后,和同信息估值達到1億元。
2017年8月,公司成功掛牌新三板,耿哲持股占比81.7%。2018年上半年,和同信息完成營業收入1851.21萬元,同比增長3.42%;實現凈利潤28.40萬元,同比增長26.0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和同信息身上有明顯的高新“標簽”。2017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出爐的《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報告(2017)》中和同信息入選,成為山東省109家入圍企業之一。2018年,和同信息技術中心被認定為“濟南市企業技術中心”,后又被濟南市發改委認定為“濟南市物聯網能源測控與管理工程研究中心”。同時,和同信息也享受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
和同信息的產品在生活中應用其實很廣泛:智能水表、智能熱能表、智能燃氣表。在和同信息的設想中,資源價格改革的需求、城鎮化建設、節能減排政策的推動,以及智慧城市、物聯網的推動,智能計量儀表的市場未來可期。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和同信息的生產模式主要為訂單式生產的產銷模式,房地產客戶和行業客戶是和同信息的兩類大客戶。
房地產客戶需求量大、回款周期短,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行業客戶有新型城鎮化、階梯水價、智慧城市的政策推動,收入穩定,但回款周期長。2018年上半年,和同信息營業收入1851萬元,應收賬款余額卻達到了5922萬元。好在,一年期內的應收賬款余額占比98%以上。
2018年上半年,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及存貨合計占資產總額比重達到91.83%。一直以來,和同信息都面臨著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從現金流看,和同信息從2017年至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都是凈流出,2017年凈流出665.69萬元。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家一年營收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賬上的現金卻很少,截至今年6月30日,和同信息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剩1.99萬元。
為了融資“輸血”,掛牌前,和同信息向銀行貸款,借款金額在80萬~400萬元不等,2015到2016年尤為頻繁。去年7月掛牌,8月,耿哲就將持有的800萬股份(占公司總股本38.00%)質押融資,今年9月5日剛解除質押。因為掛牌新三板至今,沒有完成一起股權轉讓,所以今年9月,和同信息為了經營資金周轉,以應收賬款進行質押融資。
事實上,無論是資金周轉還是客戶拓展的問題,不止和同信息,千千萬萬的民營企業都會遇到。這些困難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不會是坦途,困難一定能在發展中得到解決,企業也將得以走向更加廣闊舞臺。
【記者手記】
搜索該公司信息的時候,記者找到一個已于2014年9月10日就停止更新的和同信息內部微信公眾號,文章的閱讀點擊量幾乎沒有超過100次。
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致我們共同經歷的成長》,閱讀量僅有4次,是耿哲在2013年春天寫下的創業回憶。
他說:兩年前創業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離農歷春節還有一段時間,朋友介紹來到了這個鋼結構廠房。前一家租戶是做鋼筋加工的,廠房里到處都是黑色的鐵屑,地面坑洼不平,墻上滿是灰塵和蛛網。墻角的水表凍裂了,自來水淌了一地,都凍成了冰,心情似乎也受到了環境的影響,變得有點蕭索起來。冷風吹著沒有關嚴的鐵門,發出“哐哐”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廠房里。
既然選擇了開創一個嶄新的事業,困難再大也不能阻止前進的步伐。
……
人生總有無數個第一次,和同的第一次也不斷地接踵而至。第一個員工招進來了,第一臺計量設備買來了,第一個樣品做出來了,第一個訂單來了。
前進的路上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困難會一個接一個的到來。說好一起創業的伙伴突然說不來了;注冊的資金不夠了;工商稅務的流程還沒走完,必備的資質一個也沒有;技術研發人員不夠,生產人員更不足;缺乏產品的技術文件,管理流程也是空白;來的貨要自己卸,每一個訂單也要自己跑;問題就像堆積的小山,需要一個一個的解決。大家的心情就像在坐過山車,一會兒被拋上頂峰,一會兒又跌落谷底。
……
剛剛滿兩歲的和同仿佛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童,每天他都在發生變化,每天他都在成長,他對未來充滿著期望,他渴望有一天能夠自由奔跑、渴望有一天能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也許他還有很多稚嫩的地方,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他的身上蘊藏著無窮的活力,擁有著無盡的好奇心,假以時日,幼稚的孩童成長為英俊少年,他必將創造一個個奇跡,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
如果有人問:為何在數以千萬計的民營企業家中選他做了“代表”去發言?
記者看到,他懷揣夢想,砥礪創業,聚焦實業,公司沒有高負債擴張,也沒有盲目追逐熱點。離開那場座談會,和同信息再度回歸到千千萬萬民營企業的洋流中,和大家一起體會創業的苦與樂。
但就是因為和同信息的“普普通通”,才讓大家意識到,黨中央關心的不只是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也十分關心。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不以大小論之,都“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