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3 19:32:56
上個周末,特朗普在一高爾夫俱樂部會見數十名機車愛好者時表示,支持那些稱要抵制哈雷產品的人。而早在今年6月,哈雷摩托考慮到從美國出口到歐盟的哈雷摩托車成本預計將增加2200美元,從而計劃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到海外。而同樣在6月份,作為美國第一家摩托車公司,印第安摩托也表示有意將生產轉移到國外。其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查閱“2016美國制造汽車指數”發現,在受調查的樣本中,沒有任何一輛車是全部的美國制造。
每經記者|余佩穎 每經編輯|張弩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上個周末,特朗普再次劍指哈雷,表態支持那些稱要抵制哈雷產品的人,而這些人中還有哈雷曾經的死忠者。
“如果哈雷將生產移至海外,許多哈雷•戴維森的擁有者計劃抵制該公司。棒極了!大多數公司都在朝著我們共同的目標前進,包括哈雷的競爭者。(將生產移至海外)一個非常糟糕的舉動!美國很快就會有更好的公平競爭環境”,特朗普周日(8月12日)在其推特賬號寫道。
據美聯社報道,上周末特朗普在其位于新澤西州貝德明斯特(Bedminister)的高爾夫俱樂部會見了數十名機車愛好者,他們都是“Bikers for Trump”的支持者,隨后特朗普就在推特上發表了對他們抵制哈雷行為的支持。然而面對貿易沖突,哈雷并不是唯一一家有意將生產移至海外的美國摩托制造商,其競爭對手印第安摩托(Indian Motorcycle)在兩個月前也曾表示有意將部分生產轉移至波蘭。
早在6月,據CNBC報道,哈雷•戴維森成了在貿易沖突背景下“首舉白旗”的企業。特朗普政府加征鋼鋁關稅,作為反擊性措施,歐盟決定在6月22日正式實施上調從美國進口摩托車關稅的政策。根據這一政策,預計每輛從美國出口到歐盟的哈雷摩托車成本都將增加2200美元。哈雷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它不會提高零售或批發價格,但計劃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到海外。
消息一出,引得特朗普大怒,接連幾日連發推特怒斥哈雷“舉白旗”的行為,還曾警告哈雷“將受到前所未有的征稅”。然而在這之前特朗普還曾公開感謝哈雷“在美國進行生產”,并且對其他在美國以外地區進行生產的公司大加斥責。
當時哈雷戴維森發言人普弗曾解釋道,“哈雷在美國銷售的摩托車仍然繼續在美國制造。全組裝的哈雷摩托車出口到幾個主要國際市場會產生稅款和關稅,通過消除這些稅負,這些國外的生產基地能夠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
然而部分哈雷的粉絲似乎對這一說法并不買賬。8月4日~11日,第78屆斯特吉斯摩托車拉力賽(Sturgis Motorcycle Rally)在美國南達科他州斯特吉斯(Sturgis)舉辦,聚集了眾多哈雷愛好者。“他們總是在宣傳他們是美國制造的,所以我不認為他們應該這么做”,70歲的拉普因特先生對《紐約時報》記者說道,“他們很貪婪”。
但是在活動上也有人表示哈雷只是做了它該做的,在斯特吉斯一個出售特朗普紀念品的小攤上,受訪者拉里•里奇(Larry Rich)表示,作為一名商人,特朗普應該明白,哈雷正在盡一切努力保持盈利。
“我認為他們正在做他們必須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在這場游戲中存活”,斯特吉斯的海貍酒吧和全國其他幾家摩托車酒吧的老板Leslye Beaver向《紐約時報》記者說道。她還表示,哈雷和其他美國摩托車制造商正處于十字路口,因為他們的產品對美國的年輕人缺乏吸引力。她指出,貿易糾紛增加了原材料成本,阻礙了他們向歐洲出口的能力,而歐洲是一個增長的市場。
據《今日美國》(USA TODAY)6月30日報道,總部位于明尼蘇達州的印第安摩托于6月29日表示,考慮到歐洲的關稅,它正在考慮將一些摩托車的生產轉移到國外。印第安摩托的表態就在哈雷戴維森宣布采取類似行動的幾天之后提出,然而這與特朗普所言的“哈雷的競爭者”都將生產轉移回美國的說法并不一致。
印第安摩托是美國第一家摩托車公司,曾在20世紀10年代成為全球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商,后于2011年被北極星工業收購。針對轉移生產一事,該公司的發言人予以承認,表示公司可能會將部分生產從愛荷華州北部轉移到波蘭。
“沒有什么是確定的”,北極星工業的發言人杰斯•羅杰斯(Jess Rogers)說道,“我們正在研究一系列的緩解計劃”。羅杰斯表示歐盟的關稅會導致成本的增加,但是拒絕進一步透露對其影響的程度。
特朗普對哈雷轉移生產的做法大加斥責,認為哈雷沒有擔起振興美國制造業的責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有一份40頁的文件,其中詳細解釋了“美國制造”(Made in USA)的定義。基本上,要獲得該稱號,產品必須是“全部或幾乎全部”在美國州或領地制造,并且汽車、紡織品,毛皮和羊毛必須在銷售點披露其在美國制造的部分。
然而這樣的考量在現實中是否可行呢?
美國大學KOGOD商學院曾制定過一項指數,叫做“2016美國制造汽車指數”,該指數評估了在美國銷售的汽車在美國制造的部分,將利潤率、勞動力、研發場地等七大因素納入考慮,以衡量在美國賣出一輛汽車究竟能夠給美國經濟帶來多大益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該研報發現,在受調查的樣本中,沒有任何一輛車是全部的美國制造,排名第一的是美國品牌別克昂科雷,有90%的部分為美國國內生產。
即使是同一家汽車公司,但是不同系列,其在美國生產的比重也存在較大差距。例如美國汽車品牌福特的F150,有85%的部分為美國制造,而野馬在美國制造的部分就降至80%,Fusion系列更是只有49%的美國制造。顯然,企業為尋求利益最大化而在全球尋找合適的零配件早已是趨勢使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