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8 23:26:57
2017年度各級環保部門共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43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255家次。生態環境部強調,將多次受到行政處理的環評機構作為重點監管對象,加大檢查力度,強化環評制度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簡化、下放環評相關行政許可事項的同時,環評文件質量更值得關注。
4月18日,山東省環保廳公布了2017年度環評機構環評文件質量考核被判定為“不合格”的企業名單。考核不合格環評機構共24家,其中,安徽中環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家環評機構環評文件多次被判定為年度一票否決。
生態環境部介紹,2017年度各級環保部門共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43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255家次。生態環境部強調,將多次受到行政處理的環評機構作為重點監管對象,加大檢查力度,強化環評制度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山東省環保廳介紹,根據《山東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質量考核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考核辦法》),本次公布的年度考核不合格環評機構包括聊城大學、江蘇久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安徽中環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4家。
其中,威海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聊城大學、寧夏華之潔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安徽中環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久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環評機構環評文件多次被判定為年度一票否決。
山東省環保廳稱,年度考核不合格的24家機構主要存在以下6大類重大原則性問題,根據《考核辦法》,被判定為年度考核一票否決:一是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出現重大失誤,即項目組成不清或主要工程組成遺漏或工藝失實,或項目污染源強、物料平衡、水平衡嚴重有誤,或項目主要污染源、特征污染物遺漏等;二是偽造、更改監測數據或引用的現狀監測數據錯誤;三是主要環境保護目標或主要評價因子遺漏;四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或環境標準適用錯誤;五是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方法錯誤或參數確定不當,導致預測結果不正確、不客觀;六是主要環境保護措施缺失。
今年4月,江蘇省環保廳發布了《關于對2017年度環評機構及從業人員考核情況的通報》,考核合格的環評機構共55家,其中綜合評分較低的環評機構11家。考核不合格的環評機構共5家。
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消息顯示,為提高環評文件編制質量,保證環評審批實效,生態環境部及地方各級環保部門進一步加大對環評機構和環評工程師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力度。2017年度各級環保部門共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43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255家次,對256名環評工程師予以行政處理266人次。
根據生態環境部介紹,在環評機構查處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主持編制的環評文件質量較差、資質申請中隱瞞相關情況、不按要求提交檢查材料和質量控制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其中環評文件質量問題占到90%。
根據江蘇省通報的情況顯示,北京中地泓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編制的《某企業年處理260萬噸鐵礦石加工項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工程分析不清楚,原料組分不清,源強估算不準確,顆粒物無組織排放量不符合實際;環保措施論述不可靠,原有項目存在問題及整改措施不明確,廢水回用可行性分析不足,尾礦綜合利用可行性不足。大氣評價等級判定依據不足,現狀監測點位不具代表性,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結果不可信;項目與區域規劃及規劃環評相符性分析不足。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評文件質量不過關并非是技術不過關,主要是人為故意造假。環評造假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利益,企業是為了能讓不合規的項目上馬,環評機構是為了環評報告能夠通過,一些地方政府也可能是為了地方發展故意放低條件。
“(環評報告)弄虛作假,大部分表現在公眾參與方面,當地民眾要達到一定比例簽字同意項目,這個問題上經常作假。還有就是計算對周邊環境質量影響方面,把污染數據弄得小一點等。相關部門仍須嚴格審查,環評這塊管理不能放松。”趙章元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