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7-12-09 16:42:58
自新三板做市商指數上月中旬跌破千點以來,市場上呼吁抓緊改革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急切,其中不少建議直指新三板現行交易制度的不足。同時,也有媒體報道,新三板的交易制度或將會有大的調整,而不久前券商連網測試新的交易組織模式,也更強化了各方投資人在這方面的心理預期。
毫無疑問,如今新三板的交易制度的確存在不少問題,最突出的是交易效率低、揭示交易標的價值能力不強等,這不但為眾多投資者所詬病,客觀上也不利于新三板市場的發展。因此,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問題在于,是否改變了交易制度,新三板所存在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呢?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歷史經驗也一再告訴我們,不管是哪種交易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而且在這個市場中被公認為是比較合適的交易制度,搬到另一個市場或許就是會變成另一副模樣。譬如說,一直有人提出在新三板中實施類似主板這樣的連續自由競價。如果真的這樣做了,雖然會顯著提高其股份的流動性,可是由于新三板股東相對集中、信息披露又不很完整,那就很可能觸發過度投機的現象,進而引發極大的市場風險。因此,在目前條件下新三板中是不適合實施連續自由競價的。
所以,在筆者看來,推進新三板市場的改革,調整交易制度當然是不可回避的,但僅僅這樣做還不夠,還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就現有的情況而論,關鍵點是在分層。為什么這樣說呢?前幾年剛推出新三板的時候,為了加快發展、樹立、鞏固在資本市場的地位,管理層采取了快速擴容的措施,掛牌公司數量成倍增加,很快就從不到千家增至上萬家,股轉系統也就一躍成為世界上掛牌公司最多的證券交易場所了。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樣做無疑有其必要性:這極大提高了新三板的影響力,在擴充交易資源的同時,也展現了它的融資能力。
不過,由于基本沒有掛牌門檻、在掛牌過程中一度把關也不特別嚴,因此實際結果就是盡管有一批不錯的公司掛了牌,但也有相當數量質地平平甚至存在缺陷的企業登上了新三板。一方面是掛牌公司數量龐大,另一方面則是好公司不多,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業績平庸的公司,日漸暴露了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經營乏善可陳的缺陷。這不但拉低了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也給投資者在操作上帶來了困難,百里挑一還未必挑選得到好公司,這自然讓人對新三板興趣降低。而基于這樣的實際,解決問題的出路就變成了如何有效降低投資者在公司信息收集時的難度,為其投資有前景的企業提供便捷的選擇環境。而對新三板掛牌公司實行分層管理,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達到這個效果。
事實上,去年有關方面就對新三板實行了分層制度,將掛牌企業分成基礎層和創新層。只是現在看來分層標準還不夠完善,沒有把規模較大、盈利能力強、流動性高的企業都分進創新層,也沒有把股東人數多、流動性需求高的企業放在一起,致使創新層和基礎層差異化不明顯,對幫助投資者選擇公司的作用并不太大。同時,又由于在每年的樣本調整時需要調進調出的掛牌公司數量過多,使得分層缺乏穩定性,這就削弱了分層的積極意義。因此,完善分層制度,讓其在為投資者分析、研究新三板掛牌公司上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并最大限度地提供投資便利就成了當務之急。在這基礎上再輔之以交易制度的變革,對不同層次的新三板公司,實施差異化的交易制度安排,這樣既有利于提高質量優異公司的吸引力,同時也起到了引導投資方向的作用,而合理的交易制度,也能改善相關品種的流動性,從而整體達到活躍新三板交易,推動其實現估值的合理化的效果。
前天,全國股轉系統掛牌業務部總監李永春公開表示,新三板下一步改革有三個具體方面:一是始終把中小微企業特點和需求作為股轉系統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把完善分層作為深化改革工作的主要抓手;三是以促進股權融資為引領,持續倡導和培育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市場理念和市場文化,擴大社會直接融資規模。基于現實,筆者以為,從分層著手推動新三板改革,相對阻力會比較小,也容易操作,完全可以先抓緊做起來。
來源:上海證券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