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0 00:45:06
在基因檢測領域,華大基因是一家繞不過去的公司。如今,它的CEO又發出豪言壯語:“華大基因從來不怕國家定門檻,標準越高,對華大越有利。因為不管劃多高的門檻,華大一定是第一個能邁過去。”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方京玉 劉玲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 方京玉 劉玲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 宋思艱
他語速極快、是科普大V,經常獻“聲”一檔生命科學科普語音節目《天方燁談》;他說,他擔任CEO的公司從來不怕國家定門檻,標準越高對公司越有利,因為他的公司“一定是第一個能邁過去”。
他就是基因行業龍頭企業——華大基因(300676,SZ)CEO尹燁。
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將于11月23日~25日在成都召開的“2017第六屆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尹燁將帶來他對深耕基因測序技術的諸多思考。
近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華大基因一直秉承的理念是‘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這句話我們說了十幾年了。與賣出多少檢測、賺到多少錢相比,華大更關心的是如何能讓更多的人,在費用可及的范圍內,真正通過基因檢測服務獲益。”站在“基因科技”的風口上,尹燁瞭望的,是如何通過推廣基因技術造福人類未來。
生物科技專業出身的尹燁,大學畢業就加入了華大基因,從一個一線研究員開始干起,2015年擔任華大基因CEO。他是從專業研究團隊走出的“學院派”:在Nature系列、Science、PNA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60多篇論文,主持申報多項專利,數十項體外診斷試劑。
今年7月14日,華大基因上市,而在短短四個月后,華大基因便突破1000億元市值大關,也成為基因測序行業首家市值沖過1000億元企業。雖然在資本市場,華大基因表現不俗,但是在《每日經濟新聞》與尹燁40分鐘的對話中,不管是華大基因的市值,或是上市本身,尹燁鮮少提及。他更愿意思考和討論的是,華大基因的所掌握的基因測序技術,如何才能覆蓋全國、全世界更多的用戶,讓更多的人用得起基因測序服務,讓更多的人通過基因測序免受遺傳疾病的影響。
目前,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類型分為四大類: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基礎科研類基因檢測服務、復雜疾病類基因檢測服務和藥物研發類基因檢測服務。其中,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是華大基因的最核心業務,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該業務收入為9.29億元,收入占比超過百分之五十。尹燁表示,生育健康類基因測序在整個基因領域意義重大,受眾群體廣。“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消費者消費需求已從物質經濟轉向生命經濟,人們開始重視生命質量,而基因測序是在人口出生前靶向性解決遺傳疾病的手段,意義重大。”尹燁表示。
據了解,基因檢測作為體外診斷的重要分支,是未來精準醫療的核心領域。比如為腫瘤病人找到突變基因,進行精準的靶向治療;比如為病因特殊的罕見病找尋相對應的庫,進行快速的精準治療。而從行業的發展來講,基因行業還處于初級階段。
10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公布了《關于第二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方案的復函》,又有多個省市的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方案獲批。國家的支持,使得臨床級別基因檢測產品和服務快速發展。據粗略統計,目前我國A股市場真正涉及基因產業鏈的公司共計44家。就前三季度業績來看,31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上升,占比70.45%;13家公司業績同比下降,占29.55%。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基因解讀將是現階段決定測序產業鏈發展的關鍵要素。這意味著數據的積累至關重要,基因數據庫的建設成為重要環節之一。
尹燁透露,目前華大基因的優勢在于它對于基因檢測整體全產業鏈的布局,以及多年來積累的人才和經驗。從整個行業上來看,尹燁稱,希望大家都能良性競爭,以此快速讓基因行業能夠做大,“包括現在(為)大家(所)知名的這幾家公司,其實都是在華大已經做完的一個細分領域上,其他公司只是把這個細分領域做的更好。在我看來,只要競爭是良性的,那么不妨先把市場做大,然后通過‘跑長跑’,再看未來大家的方向和趨勢會怎么樣。”
根據梳理,在已經創造千億市值奇跡的華大基因身后,其實是有著整個“華大系”的全產業鏈布局。
招股書顯示,華大基因現有43個股東,除了華大控股、華大投資、和玉高林,其余股東分別占股0.09%~2.24%不等。其中,華大控股是華大基因的控股股東,華大控股由汪建持有85.30%的股權。而華大系現在的生態版圖,總共涵蓋10個板塊:華大基因研究院、華大基因學院、國家基因庫、Giga Science雜志、智造、科技服務和臨床醫學、農業應用、司法、水產和基因孵化器。
尹燁認為,因為華大基因以及華大控股的業務條線多,才得以在基因產業爆發前快速發展。在他看來,國家相關機構給基因檢測定門檻,“華大基因從來不怕國家定門檻,標準越高,對華大越有利。因為不管劃多高的門檻,華大一定是第一個能邁過去。”尹燁相信,精準醫療一定是一個未來的方向和趨勢,“一個鑰匙開一把鎖,這是所謂的靶向治療、精準治療、個體化治療的未來。”
點擊下方圖片,VIP參會券免費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