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2 10:48:34
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重大趨勢,不過,如今的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陷入低迷。那么,未來該如何推動全球貿易增長,實現更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
每經編輯 張鐘尹
每經記者 張鐘尹
近日,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舉辦的“國際經濟治理改革:機遇與挑戰”國際研討會上表示,“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開放為導向,堅持理念、政策、機制開放,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遏制逆全球化和內顧傾向抬頭。”
史耀斌指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陷入低迷,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一些經貿規則碎片化嚴重。現在有逆全球化思潮等問題,多邊主義規則和包容性增長模式必然受到挑戰。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發言時表示,貿易的本質就是多邊的,針對貿易保護主義,全球應該行動起來。讓公眾重建信心,貿易及金融協同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對中國鋼鐵業、鋁業等采取單項措施是非常危險的,對于全球穩定,尤其是經濟一體化的信心會帶來很大威脅。
此外,如何推動全球貿易增長,實現更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也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國際貿易量雖有復蘇,但效果仍不及預期。由WTO發布的2016年全球貿易統計報告顯示,預計2017年全球貿易量有望復蘇增長,但不確定性依然較多。2017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2.4%,雖然高于2016年實際增速1.1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國際金融危機前年均5%以上的增長率。
史耀斌指出,近十年來,世界貿易增速顯著低于經濟增速。他表示,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以改革促發展,向改革要動力,以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為目標,不斷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代表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