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1 21:47:07
在8月18日召開的北大光華西南論壇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成都分院落成儀式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系教授金李認為,目前我國民間可用于投資的財富總規模已達150萬億元~200萬億元。
會后,金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財富管理行業問題的根源在于金融中介機構仍處于初級無序競爭狀態,行業信任感尚未建立。他還表示,我國金融中介尚處于打價格戰的狀態,金融中介傾向于選擇那些銷售難度高、隱藏大量缺陷甚至是暗含系統性風險的產品,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機制。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陳星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系教授金李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供圖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宋思艱
“財富管理是一個突飛猛進、快速發展的市場,正處于井噴前夜。”金李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如此描述發展中的中國財富管理行業。
從其披露的數據來看,2000年至2014年,中國成年人口平均占有的財富從大約5000美元上升至2萬美元左右。如今,城市中至少一半人口擁有10萬人民幣的財富,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已進入到需要進行財富管理的時代。
在8月18日舉行的北大光華西南論壇中,金李進一步透露,我國民間可用于投資的財富總規模已達到150萬億元到200萬億元之間,是我國GDP的2倍~2.5倍的規模。
隨之而來的,是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余額已經從2010年時的13萬億元躍升至2016年底的102萬億元。相關報告還顯示,從全球數據來看,發達國家的財富管理總規模增長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基本同步,其規模遠超GDP規模。但從我國現狀來看,財富管理規模才基本占到GDP的80%左右。這說明我國財富管理市場極其廣闊。
但在中國持續擴大的中等收入人群為財富管理行業帶來擴容的同時,財富管理如何從單純服務于高凈值人群向覆蓋中等收入人群轉移,這是該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金李表示,按照瑞士信貸的估計,我國符合1到10萬美元個人凈資產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在2年前就已達1.09億。到2020年,城市的一半人口人均資產可能會達到1萬~10萬美元,財富管理已變成了大部分人考慮的問題。
金李坦言,由于中端及以下的人群財富規模較小,財富管理機構的獲客成本較高,導致中等收入人群并未得到好的服務,造成目前的財富管理市場是一個公正程度有待加強的市場。但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發展,中端及以下人群有望被真正納入到系統的財富管理范疇之內,并使該行業成為普惠金融的最佳發力點之一。
量的擴大不等于質的提升。我國財富管理市場還面臨著諸如資本脫實向虛、銀行存款與投資性房地產仍是主要財富管理工具及大量投資流向海外等問題。
在金李看來,前述所有表征性問題或都源于我國財富管理行業中的一個普遍性難題——資金無處可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指境內、實體經濟或除存款及投資性房地產外沒有好的資產管理手段,而是指一些優質的投資信息未必能真正傳遞到普通消費者手中。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金李表示,資金無處可投的原因之一是我國大量的財富管理機構仍處于初級無序競爭階段。
金李表示,“去年,我國的金融中介在整個GDP中的貢獻率超過9%。這就意味著機構在幫助客戶進行財富管理的過程中,進行了層層加碼,從中吃掉了一部分利潤,從而使得一些資金成本還算合理的項目變得不值得去投資”。
“其二,我國金融中介還處于打價格戰的狀態。下游向財富客戶不收費或少收費,轉而向產品發行方收取傭金,這造成了金融中介傾向于選擇那些銷售難度高、隱藏大量缺陷甚至是暗含系統性風險的產品,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機制。”金李說。
作為“硬幣的另一面”,中介機構在通過上述手段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面臨著客戶快速流失等問題。
據金李透露的統計數據,“我國財富客戶在與財富機構合作的最初2年里,有30%的概率將其換掉,這就意味著4年下來,客戶與機構之間會迎來半衰期。因此財富機構也沒有動力與客戶建立長期信任,只會在4年時間里拼命壓榨,進而導致信任感的缺失”。
由于信任感的缺失,財富管理機構往往只能看到客戶手中財富的冰山一角。這就造成了機構傾向于推銷某種特定產品,而不愿花費力氣做真正的頂層設計與大額資產配置,中國的財富客戶無法享受到“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風險分散機制。
一言以蔽之,眼下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初級無序競爭導致了信任感的缺失,并最終造成商業模式的扭曲和投資期限的進一步縮短。
據此,金李認為,為了提升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的效率和質量,技術本身的建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建立起行業自身的信任感,只有建立起類似于國外“從一而終”的財富管理關系,市場才能相對良性發展。
針對如何提高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競爭水平,并加快行業信任感的建立,金李也提出了自己的觀察與建議。
“一方面,一些領先的財富管理機構已經認識到行業長期發展有賴于長期信任的建立。因此部分獨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開始針對不同的產品收取統一的費用,避免高傭金的不良產品受到過度青睞。”他說到,“同時,由于中國客戶還不習慣于為點子付費,因此一些機構通過設立母基金或將財富管理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有機結合,通過‘前店后廠’的模式,以生產商品的利潤去補充銷售商品的利潤,避免一些不良產品濫竽充數”。
作為脫胎于金融體系的細分行業,財富管理當然離不開整個金融范疇的引導與調控。
今年7月14日~15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正式召開。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及市場導向作為金融工作四大原則被加以強調。整體而言,該會議在強化全面風險管理的同時,繼續傳遞出從嚴監管的思路。
金李認為,金融監管的趨嚴,不是對金融發展的抑制,反而說明中央對金融工作重要性認識的提升。“對于財富管理而言,其更是伴隨中國十來年經濟發展而來的新生事物。當其達到一定高度時,就有必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梳理。使其更加可控,盡量排除風險點,加強其透明性,同時將財富管理和相關產業納入到國家管理的范圍之內來。”他補充道。
除金融監管以外,金融創新亦是近年來出現的高頻詞。金李認為,金融創新可以有效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并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進而提升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和中國經濟的信心。但其也表示,由于監管部門的一些措施限制,導致一些金融中介機構必須通過所謂的金融創新,將產品加一層嵌套之后,重新實現原先的功能,反而使得簡單風險復雜化。
“我們希望通過制度的創新與監管理念的創新,以更加符合市場和經濟規律的方式去引導市場化機構的行為,給予其足夠的激勵機制,使其可以走正道。”金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