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1 23:39:24
每經編輯|余冬梅
保險本該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方式,人們通過繳納保費,集體分擔風險,降低個人可能遇到的經濟損失。
但在這個進入“燒烤模式”的夏天,尚屬新鮮事物的高溫險卻被投保的消費者們給“玩壞了”。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發現,有在上海居住的微博網友卻買了重慶的高溫險,也有媒體報道鎮江市民購買上海的高溫險。本來是降低個人經濟損失的保險,卻變成了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一場“小賭怡情”的游戲。
▲圖片來源:上海微博網友
無獨有偶,高溫險并不是唯一被玩成了“對賭”游戲的險種。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在2007年參與設計了國內第一款航空延誤險的蔣力感嘆道,
“十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延誤險既沒有讓保險公司賺到錢,客戶的時間又被耽誤了,大家只是為了幾個小錢在娛樂。”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一些保險公司的延誤險產品已經下架或在調整中。保監會也在今年發布兩份通知,將對一些偏離了保險本質的“創新”產品設計進行整改。
高溫險被玩壞,異地押注“火爐”城市
今年夏天,很多保險公司都相繼推出了高溫生活成本補貼險。
需要注意的是,高溫險和很多公司推出的中暑健康保險并不是一回事情。中暑保險的范圍涵蓋了中暑后對身體健康傷害帶來的損失。相比之下,高溫保險與中暑險不同,只要氣溫達到保險公司約定的度數,就可以得到賠償,無論高溫天氣是否對被保險人的健康造成實質傷害。
很多公司通過電商平臺推出高溫險,消費者可以輕松下單,理賠款也會自動到達微信賬上。
▲眾安保險高溫險購買界面(圖片來源:微商聚)
以眾安保險推出的“37℃高溫險”為例,該險種的保險期限為6月21日至8月23日,覆蓋北京、南京、重慶、武漢、杭州、福州等全國30座主要城市,保費有10元、30元、50元三個檔次。
該保險在理賠時將以中央氣象臺公布的各城市參照觀測站發布的上一日實況氣象數據為準。該保險免賠天數視不同城市而定,超過免賠天數后每出現一個37°C及以上高溫日,則依據保費不同,最高可獲賠500元。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還注意到,眾安保險與翼支付聯合推出的另一款爆紅的“甜橙高溫補貼保險”則在規則中明確指出,不限制購買地區,可以異地購買。
也就是說,較涼快地區的消費者也可以“押注”幾大火爐城市,與保險公司對賭。
▲圖片來源:什么值得買網
據中國江蘇網報道,鎮江市有市民購買了上海的高溫險后,隨著上海氣溫增加,手機里不時能收到自動到賬的理賠款項。
▲圖片來源:揚子晚報網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也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發現,有網友在討論“投注”哪個城市的高溫險。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圖片來源:知乎
延誤險十周年,有的產品下架或調整中
除了高溫險之外,航班延誤險也逐漸成為一些乘客與保險公司對賭的工具。
2007年初,南方航空的官網上出現了單獨的航空延誤險產品,這也是航班延誤險第一次以單獨的保險和保障服務出現在市場上,慧擇網副總經理蔣力當時是這款產品的設計團隊成員。
十年過去了,隨著航班延誤逐漸成為大概率事件,航空延誤險也成了很多乘客挖空心思“薅羊毛”的工具,距離當初保障出行的產品設計初衷越來越遠。
一位在機場接受采訪的乘客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對于時間要求不高的人來說,買延誤險可以娛樂下,但是對于真正耽誤不起時間的人來說,幾百塊的賠款并不算什么。
與航班延誤獲得理賠相比,更希望航空公司的準點率有所提高。”
這種從用戶角度的觀察受到了蔣力的肯定。
蔣力認為,過去保險公司以獲客為目的,不計成本地推出延誤險,有鼓勵客戶“貪小便宜”參與對賭的心理。很多保險公司因為賠付壓力,修改條款或者干脆將延誤險下架,這讓乘客感到不齒。現在的延誤賠償成為保險公司和少數客人的對賭娛樂,沒有真正地對國家、社會的和諧起到太多作用。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也注意到,在各類常旅客和信用卡友論壇上,時常見到網友分享延誤險“薅羊毛”攻略。
▲圖片來源:積友之家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過去能夠在微信上直接下單購買保險的公眾號“延誤險”已經暫時關閉了購買功能,該公眾號聲稱系統正在升級維護中。
▲圖片來源:“延誤險”公眾號
蔣力也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因為延誤險賠付壓力大,很多公司的延誤險產品已經下架或正在調整中。
保監會今年發布兩份文件規范市場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保監會在2017年1月和7月分別下達了兩份通知,對一些偏離了保險本質的“創新”產品進行整改糾察。
1月3日,保監會網站下達了印發《財產保險公司保險產品開發指引》的通知。
在這份文件中,保監會嚴令禁止保險公司開發無實質內容意義、炒作概念的噱頭性產品,并且重申了“保險利益原則”,即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
今年7月4日,保監會又發布了關于開展財產保險公司備案產品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
這份通知指出,專項整治的重點之一是保險公司產品開發是否存在創新不規范、炒作概念和制造噱頭、設計偏離保險本源、保障功能弱化等問題。保監會要求各保險公司對上述問題要進行全面自查和整改清理。
每經編輯 鄭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