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27 23:40:4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王可然 畢陸名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王可然 畢陸名
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7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禁止固體廢物進口設定時間表。
與此同時,包括修訂《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限定固體廢物進口口岸,減少固體廢物進口口岸數量在內的一系列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進入快速調整期。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環保部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第四檢查組檢查期間也了解到,目前國內的固體廢物由于分類精細化不夠,回收利用作為產品原材料的品質較低,一旦國家禁止進口之后,當前從事固體廢物進口加工利用的企業將面臨轉型,將市場轉向國內的同時,企業也呼吁推進垃圾分類。
后年底前禁止進口可替代固廢
近年來,我國在打擊洋垃圾走私、加強進口固體廢物監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發展輕環保的思想,部分企業為謀取非法利益不惜鋌而走險,洋垃圾非法入境問題屢禁不絕。
《實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為此,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明確了分批次禁止固體廢物進口的時間表: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第一批納入禁止進口名單的固體廢物已經明確,根據此前環保部介紹,今年底之前,中國將緊急禁止4類24種固體廢物入境,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等。
《實施方案》提出,逐步有序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分批分類調整進口固體廢物管理目錄,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
對此,國務院辦公廳要求,進一步加嚴標準,修訂《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加嚴夾帶物控制指標。(環境保護部、質檢總局負責落實,2017年年底前完成)印發《進口廢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提高進口廢紙加工利用企業規模要求。(環境保護部負責落實,2017年年底前完成)。
此外,包括修訂《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取消貿易單位代理進口、增加固體廢物鑒別單位數量、適時提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在內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都將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期利用國外的廢塑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我國在固體廢物進口上的政策在逐步趨嚴,對該行業的監管和限制會越來越大。
企業建議提高分類精細化水平
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進口固體廢物規模超過5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固體廢物進口國之一。一旦禁止進口固體廢物之后,如何填補這部分的市場空缺?
為此,《實施方案》提出,提高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率。加快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提高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率,到2020年,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量由2015年的2.46億噸提高到3.5億噸。
但是,目前來看,在與進口固體廢物加工利用的競爭中,國內的固體廢物仍缺乏相應的競爭力。
杭州一家從事進口廢塑料加工利用的企業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回收的廢塑料檔次比較低,分類得不夠精細,材料里面的雜料比較多,回收使用的價值不是太高。未來需要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分類的精細化。
“進口廢塑料加工成原材料,市場上能賣到5000元左右每噸,但是,國內的廢塑料加工后的原材料只能賣到1000元-2000元每噸,且加工利用國內的廢塑料利潤很薄“,佛山一位進口固廢的企業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塑料原材料市場價格是以顏色來分的,顏色越深越不值錢。
即便目前固體廢物利用方面仍有欠缺,但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旦政策實施,當前從事進口固體廢物加工利用的企業進行轉型,將市場從國外轉向國內成為趨勢。
為加強國內市場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加快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提高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率。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礎設施,規范國內固體廢物加工利用產業發展。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提升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裝備技術水平。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垃圾分類,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積極踐行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