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24 22:57:2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據新華社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4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調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今明兩年預計均增長2.1%,較4月份預測值分別下調0.2和0.4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IMF此次更新報告,尚未考慮中國經濟第二季度6.9%的增速同樣超過預期這一因素。
中國經濟今年增速有望超去年
繼去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小幅反彈至6.8%之后,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6.9%,超出大部分機構預期。近日,包括IMF等在內的機構紛紛上調今明兩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
《人民日報》轉引英國《衛報》的一篇文章,援引瑞典北歐斯安銀行亞洲戰略部負責人肖恩·橫田的分析稱,中國6月份工業生產和零售銷售指標均表現強勁,由于今年上半年增長強勁,把對2017年中國GDP增長的預測從6.7%上調至6.8%。
對于此次調升中國經濟預期,IMF報告給出的理由稱,主要是考慮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強勁,并且未來有望繼續獲得財政支持,特別是通過維持高度公共投資,以達到2020年實現GDP翻番的目標。
此前,各類機構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多為6.6%或6.7%。在中國經濟一季度同比增長6.9%之后,大部分機構都預期二季度之后增速將會放緩,并對今年中國經濟給出“前高后低”的判斷。比如,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等機構于4月份發布的《2017年中國經濟前景分析》就預計今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7%、6.6%、6.5%,全年增長6.6%。
但在連續兩個季度均保持6.9%的增速后,“前高后穩”的判斷正逐漸取代此前“前高后低”的判斷。中國社科院財稅研究中心最新報告預測,今年第三、第四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分別為6.8%和6.7%,全年GDP同比增速為6.8%左右。
華泰證券研報也將第三、第四季度我國GDP增速預期修正為6.8%和6.7%,并預測全年增速為6.8%。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判斷經濟韌性較強,三季度經濟下行壓力不大,下半年經濟增長弱于上半年,但只會平緩下行,年內都不會觸及目標值6.5%的下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IMF卻下調了美國、英國等國家增長預期。其中,預計美國今明兩年均增長2.1%,較4月份預測值分別下調0.2和0.4個百分點。IMF指出,美國經濟今年第一季度表現較弱,并且美國政府醞釀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力度可能不及預期,是調低美國增速預期的主要原因。
在這一增一降背后,IMF報告指出,世界增長對美國的依賴越來越小,同時對中國、英國、日本和歐元區的依賴越來越大。
消費成為經濟增長首要動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八個季度保持在6.7%~6.9%區間。在增長穩定的同時,增長背后的支撐力轉換更是難能可貴。渣打銀行發布的《2017年下半年全球投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持續轉向消費驅動型經濟,中國服務業活動及國內零售額仍舊強勁。
在解讀上半年經濟形勢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提到,中國經濟結構在改革中優化,服務業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征更加明顯,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動能在轉換中增強,新主體和新技術的發展有效地帶動了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成長,經濟發展當中的新動能不斷地壯大。
在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等數據增速在上半年放緩的背景下,實現6.9%的經濟增速,消費的作用功不可沒。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2年的21萬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33萬億元,增長55%;2013~2016年年均增速為11.6%,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年均增速3.3個百分點,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消費驅動型發展模式初步形成。
對于經濟周期,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多次發言判斷“新周期”的到來。任澤平認為,2017年四大周期支撐經濟L型韌性強,這種韌性仍將在三季度延續。
任澤平提到的四大周期分別是:房地產從銷售向投資傳導的補庫周期,在補庫需求、政策加快供地等帶動下,預計下半年房地產投資仍將保持強勁增長;推動出口持續復蘇的世界經濟復蘇周期,預計下半年出口將延續復蘇勢頭;推動制造業投資復蘇的設備產能投資周期,龍頭企業正在修復資產負債表,醞釀產能新周期;商品庫存周期,二季度去庫存后三季度由于需求超預期甚至再度回補庫存。
任澤平表示,新周期的核心是從產能過剩到供給出清、“剩者為王”、行業集中度提升,行業龍頭資產負債表持續修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IMF報告在上調中國經濟增速的同時也提到,在中國,如果未能繼續關注金融領域風險和遏制信貸增長(主要是通過更嚴格的宏觀審慎政策),也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放緩。(實習生彭鐘瑤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