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7-07-01 10:25:43
記者 李冰
2017年堪稱網貸行業的監管之年,很多網貸平臺都面臨“生死劫”。據網貸天眼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7年6月20日,在過去4年里,超過3179家網貸平臺消失。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問題平臺為345家、2016下半年為946家、2016上半年為896家,環比減少了63.5%、同比減少了61.5%。投之家分析認為,從總問題平臺(包含惡性平臺與良性退出平臺)數量來說,減少了將近1/3。
網貸行業進入2017年后,平臺的“死亡”類型發生了悄然轉變。2013年網貸平臺蜂擁上線,行業發展初期,網貸平臺模式各異,資金池、期限/標的錯配、自融、挪用資金等問題不斷,失聯、跑路、詐騙平臺占比較大,而到了2017年主動停業和轉型成為了網貸平臺主流。
截至2017年5月份,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2148家,相比4月底減少了66家,P2P網貸行業僅發生1例融資事件。
來自投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提現困難平臺有67家、跑路平臺有23家、良性退出(停業與轉型)有253家;2016年上半年提現困難平臺有84家、跑路平臺254家、良性退出558家。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來看,淘汰的平臺總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存在違規違法問題,跑路、被查或倒閉;另一類是因為運營不善,或認為沒有發展前景,平臺主動停業、清算。而這兩類平臺的淘汰是政策和市場雙重作用的結果,都將推動行業結構持續優化。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515家,其中良性退出(停業、轉型)的共有247家,惡性退出(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的共有268家。也就說,在2016年上半年惡性退出的P2P仍然是問題平臺的“主流”。
從每月數據看,2016年1月份問題平臺數量為88家,主要由跑路、停業、提現困難3種類型組成,占比分別達到了61.36%、21.59%、15.91%,惡性退出問題平臺達76%以上,良性停業轉型平臺僅占21%左右。2月份問題平臺為74家,其中跑路、停業、提現困難3種類型分別占比41.89%、43.24%、13.51%,惡性退出平臺仍然占54%。3月份問題平臺數量為98家,跑路、停業、提現困難3種類型分別占比43.88%、47.96%、6.12%,惡性平臺仍占主流卻有所降低(占比為49%)。4月份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75家,同時不少中小平臺因為無法承受經營壓力及政策上的要求,主動選擇了停業清算。其中問題平臺中,以跑路類型的問題平臺為主,占問題平臺數量的比例超過80%;2016年5月份,問題平臺平臺數量占比為34.88%。
而2017年網貸平臺中的倒閉類型發生了新的變化。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份,停業轉型平臺數量占問題平臺總數的比例為54.69%,而在2016年1月份問題平臺中跑路平臺仍然占比很高,達76%以上;2月份問題平臺數量為12家、停業轉型平臺數量為47家,停業轉型平臺數量有所上升,占比超過70%;3月份共有10家問題平臺,56家停業轉型平臺;4月份,共有18家問題平臺,55家停業轉型平臺;5月份共有19家問題平臺,56家停業轉型平臺。這類業務轉型平臺的轉型方向包括純借款服務、金融信息服務、其他投資類。
梳理統計數據不難發現,2017年上半年開始,主動停業轉型平臺數量超過了惡性跑路平臺數量。“這也意味著良性退出的平臺數量在占比中明顯上升,純詐騙平臺越來越少。”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停業平臺的占比上升說明網貸業正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