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7 09:54:24
每經編輯 陶玥陽
微信聊天、刷微博、看視頻……智能手機帶來的這些方便,使人們越來越離不開它,連馬云都曾調侃說,“很多人晚上醒過來摸的不是老婆,是手機。”
當然使用手機上網是需要花錢的,就是為上網的流量付費。最近,由于流量的事三大運營商又一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原因是很多網友吐槽,運營商流量分為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并且本地流量便宜,全國流量比較貴,通常情況下“本地流量用不完,全國流量不夠用”,甚至存在人在本地卻先扣全國流量,再扣本地流量的情況。
那么,手機流量為什么會分為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未來會不會統一價格呢?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對此進行了梳理。
為什么區分本地流量、全國流量?
對于為什么分為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資深分析師@通信老柳在新浪微博上表示,一方面是運營商因地制宜搞經營發展的需要。3G、4G剛推出的時候,運營商采用的都是統一價,但這樣的套餐有個問題,就是資費水平偏高,而且在很多地方水土不服,比如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發達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高,這樣的套餐基本可以承受,但一些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套餐在當地就很難推動。于是集團公司就給省公司進行了權限下放,讓各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包裝各自的產品,有的省也是不斷聽取地市的意見,允許地市推出本地特色的優惠產品。這樣一來,就出現了3G、4G全國套餐、省內套餐、本市套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手機卡全國亂竄。因為運營商的手機號段管理是分區域的,通過這樣的劃分,可以有效地規范各地運營商的業務發展,便于統計各地的經營業績。如果手機卡中的語音漫游取消了,所包含的流量也取消了區域差異,全都變成全國流量,那么資費便宜的地區的卡會跑到資費貴的地區去。
而據中新網的報道,中國聯通方面解釋,中國聯通集團推出的是全國流量通用套餐,地方公司會根據地方特點推出一些本地流量套餐,主要針對不經常出差的人群。
有中國移動知情的工作人員表示,各個地方網絡資源不均衡,流量消耗也有差異,流量消耗比價少的省份,可能就會把富余的當地流量贈送給消費者,或以低廉的價格賣給消費者,這就產生了本地流量和全國通用流量。
全國流量統一是大勢所趨
通信行業專家、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其實本地流量是一種優惠流量,價格相對全國流量要便宜一些,但現在用戶的想法是:用全國通用的流量,而付出本地流量的價格。
對于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希望流量的價格能夠統一,并且越來越低。中國移動知情人士表示,流量沒有漫游費一說,只是區分本地流量和全國通用流量,而且全國流量統一價是大勢所趨,流量價格也會不斷下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通信老柳也表示,未來流量漫游將會取消,并預計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不過項立剛認為,未來的流量定價趨勢可能就是和現在一樣,有一定的區分,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如果全國流量一個價,可能對那些每月使用流量較多的用戶是一種不公平,因為他們享受不到本地流量優惠價格了。”
種種跡象表明,流量價格下調仍是未來的趨勢。今年3月份,三大運營商公布了自提速降費以來的成效,涉及移動流量方面,中國移動稱,2014年到2016年間,中國移動手機上網平均單價累計降幅為63.5%。中國電信表示,過去兩年,中國電信手機流量費下降57.4%。中國聯通表示,中國聯通2016年流量平均資費水平降至新低,相比2015年底降幅超過48%。
流量業務挑起運營商增收大梁
同時,對運營商上來說,對流量的經營會越來越重要。因為,流量服務在運營商的營收占比也在不斷增加。
在三大運營商最新業績報告中,流量收入表現搶眼,已經超過語音通話和短信等服務,順利接棒成為挑起電信運營商收入增長的大梁。微信等OTT服務(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數據服務業務)盛行,也促使運營商加速向流量經營轉型。
中國移動2016年財報顯示,無線上網收入較2015年上升43.5%,占通信服務收入比46.2%,年度首次超過語音通話和短、彩信收入之和,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用戶無線上網流量比上年同期增長101%,與此同時,OTT業務對語音業務的替代作用繼續加深,總通話分鐘數較上年同期下降7.0%。
中國電信方面,2017年一季度移動用戶數達到約2.22億戶,手機上網總流量同比上升115%,繼續保持高速增長,4G用戶每月戶均流量達到1271MB。
中國聯通在今年一季度報告中指出,移動服務收入為人民幣371.97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8%,比去年第四季度上升5.1%。同時中國聯通表示繼續發力流量經營,以低增量成本促進4G業務發展和收入提升。
可以預見,流量業務將成為三大運營商主要經營競爭的板塊,同時不排除后續會出現針對“流量經營”的多種業務模式。
每經編輯 何小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