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7-05-23 09:36:55
“去年我們才幾個人的小團隊就完成了數十億元的銀行委外投資,今年團隊原本準備擴招,但在如今的強監管背景下,來自于銀行委外的資金一下子‘斷流’,尋找資金的項目方雖然很多,但我們也只能干看著,感覺都快‘閑得發霉’了”,研究生畢業剛剛兩年并就職于一家期貨公司的小王姑娘對《證券日報》記者略帶遺憾的表示。
此外,另有靈通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標準化產品也被納入監管重點關注的視野,最早遭遇強監管的非標業務卻可能會借機卷土重來”。
委外“是個什么鬼”?
所謂委外業務,指委托人將資金委托給外部機構管理人,由外部機構管理人按照約定的范圍進行主動管理的投資業務模式。委托人按照協議約定獲得投資管理的收益,管理人一般以“固定管理費率加超額業績分成”的方式收取管理費。目前,委外業務資金提供方主要是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和同業資金等。
銀行委外業務始于2008年,大規模發展則是2014年以后。近年來,在宏觀經濟轉型和金融市場改革的背景下,銀行委外業務越來越受到銀行委托方和各受托市場機構的青睞,發展較為迅猛。
對于委外資金的規模,目前并無權威數據進行披露,但是曾有券商研究員進行過估算。當時的估算是按照截至2015年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共計23.5萬億元的標準來測算,估計當時銀行全口徑委外資金(投向包括通道類的非標業務和主動管理類)的規模接近17萬億元。如今隨著理財產品余額突破30萬億元,委外資金的規模很可能也會相應增加。
監管摸底銀行剎車
隨著委外投資業務的發展,其隱含的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等風險因素也變得更加突出,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重視。于是,快速奔跑的委外業務今年遭遇了強監管摸底,銀行不得不踩下急剎車。
近日,為貫徹落實近期銀監會有關文件精神和銀行業理財業務穿透管理的要求,全面、及時掌握理財資金投向,防范理財業務風險,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規范銀行理財產品的穿透登記工作。市場對此理解為,“將會對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非銀機構的通道業務、委外業務帶來明顯的沖擊”。
事實上,監管部門今年以來加強監管的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正如上述小王姑娘所言,期貨資管目前“攬活不易,且做且珍惜”。
“我們5月份給銀行和同業開出的報價是:期限為150天的資管計劃,收益率能夠達到5.1%;期限為300天的產品,收益率能夠達到5.3%”,華東地區某券商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從收到的反饋來看,銀行并不太買賬。”
而本報記者獲得的另一份券商報價則顯示,“一款純債性質的標準化集合理財產品,6個月期限可以實現收益率為5.3%,一年期限可以實現收益率5.5%”,為了讓資金方更放心,該產品還設計了風險準備金模式,券商同意留存超額收益(也就是投顧費)的20%作為風險準備金。
另據靈通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部分期貨公司近期重新開始對接非標業務,“最先被監管摸底的是非標業務,現在輪到標準化債權被關注,非標業務又準備殺個回馬槍”。
部分委外資金參與打新
或許是由于委外投資的圈子相對小眾,普通投資者感覺距離其比較遠。但實際上,委外資金與資本市場關系也十分密切,打新也是其重要的投資方向之一。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投資方案顯示,某期貨公司資管部門獲得網下新股申購資質后隨即進行“招商”,并獲得了某銀行5.6億元的委外資金并成立打新產品。
該期貨公司采用股指期貨對底倉進行等市值完全對沖,使得底倉波動極低,同時利用現貨組合市值參與網下新股申購,獲取打新收益。該公司的重要優勢之一就是“期貨公司的資管計劃可以頂格申購,而公募基金、專戶、券商集合理財則受限于自身資產規模,若是這些產品規模過大以致達到定格上限,打新收益業績貢獻很可能降至不足2%”,此外,期貨公司資管計劃可以通過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進行完全底倉風險對沖,而公募基金、券商資管計劃大致只能對沖20%左右的市值。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