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 2017-04-28 12:41:29
由證券時報主辦的"2017中國新三板做市商峰會"4月27日在貴陽舉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交易監察部副總監侯定海做了主題發言。
侯定海一方面肯定了做市商制度在改善市場流動性、促進市場價格發現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也表示,做市商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發展瓶頸,如做市股票規模下滑、買賣價差仍然偏大、做市深度不足等。
侯定海表示,下一步,全國股轉系統將密切關注做市商制度的市場運行效果,及時完善相關業務規則,更好地發揮做市商制度在改善市場流通性。
發言全文如下:
做市業務呈快速發展態勢
自2014年8月份股權轉讓系統新三板做市轉讓制度實施以來,做市業務一直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做市商制度的作用也日益顯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做市商的業務規模迅速壯大
截至2017年4月24日,取得全國股轉系統做市商資格的主辦券商達到92家,其中91家已經開展了做市業務,平均每家做市商做市的股票是90只,做市股票數量最多的一家做市商做市股票數量達287只。做市股票全市場一共有1582只,平均每只做市股票擁有5家做市商,其中聯訊證券擁有做市商數量最多,達到54家。
2、改善市場流動性作用明顯
做市商在改善市場流動性方面作用明顯。從成交股票數量看,1582只做市股票除一只長期停牌外,其余的1581只股票均有成交。而其他的9529只協議轉讓股票中,只有3483只股票有成交。從成交總量看,2016年1月至今年4月份,占市場股票總數不足15%的做市股票,合計成交1310億,占全市場成交總金額的近50%。從成交趨勢看,2016年10月份以來,做市股票數量基本維持在1600只左右,由于掛牌公司數量不斷增長,做市股票數量占比雖略有下降,但成交量占比不降反升。從2016年的10月占比的37%上升至2017年4月份的44%,做市商在市場流動性提供性的作用日益突出。
3、促進價格發現功能日益明顯
做市商在促進市場價格發現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顯。一方面,所有做市股票基本形成連續的價格曲線,做市股票平均價格波動率僅為1.03%。另一方面,做市股票買賣價差均顯著低于協議轉讓股票。剔除極端價格的成交,做市股票平均價差2.6%,僅為協議轉讓股票平均價差5%的一半左右。
實踐中的問題與瓶頸
在做市規模快速發展,做市商功能日益凸顯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做市商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發展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做市股票規模逐漸下滑
做市股票規模自1月6日達到1160家的歷史峰值之后開始逐漸下滑,至4月24日做市股票僅為1582只。此外,以一個做市商為一只股票,如果為一個做市單位的話,那么做市單位自2016年10月以來開始出現了負增長,整體出現下滑趨勢。到4月24日,全市場一共有做市單位8164個,僅為峰值時候的98.8%。
2、做市股票的買賣價差仍然偏大
從做市商角度看,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做市商報價的平均價差為4.5%,其中60%的做市商及做市股票買賣價差在4.6%以上。從做市股票看,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做市股票的平均市場買賣價差為3.4%,其中60%的做市股票市場買賣價差在3%以上。
3、做市股票的做市深度仍然不足
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投資者平均單筆申報數量是10935股,是做市商平均單筆報價數量4635股的2.36倍,投資者的一筆申報往往會被拆分成多筆定單進行成交。此外,從成交數量分布看,以1000股的最小申報單位進行報價的做市商報價占比達到72%,而大于1萬股的報價僅占市場總報價數量的5%左右。
4、部分做市商的規范意識不強
部分做市商出現了做市和自營同一只股票,以及為子公司做市等情形。
下一步,全國股轉系統將密切關注做市商制度的市場運行效果,廣泛聽取市場各方意見,及時完善相關業務規則,更好地發揮做市商制度在改善市場流通性、促進價格發現方面的功能,進而增強新三板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