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4-05 15:30:40
綜合貓眼、藝恩、1905電影數據學院等多家市場監測機構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電影票房約為144.6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4.96億元略微下滑。不過,從今年開始才被納入票房統計的網絡售票服務費起到了明顯“遮羞布”的作用。
綜合貓眼、藝恩、1905電影數據學院等多家市場監測機構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電影票房約為144.6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4.96億元略微下滑。不過,從今年開始才被納入票房統計的網絡售票服務費起到了明顯“遮羞布”的作用。
通過網絡渠道售出的每張電影票,都包含著3到5元不等的服務費。監測機構的數據還顯示,今年一季度觀影人次約為4.09億人次。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目前互聯網渠道購票率已經達到76%,按照平均每張票3元服務費計算,服務費貢獻了今年一季度9.32億元的票房。若拿掉服務費這一項,今年一季度票房僅為135.2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6.6%。
毫無疑問,中國票房市場正處于轉折點。從2004年到2015年,中國電影經歷了黃金時代,票房實現了從15億元向440億元的飛躍,年復合增速高達35.9%。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僅增長3.73%,增速大幅跳水。
業內分析原因指出,影片質量的下滑、互聯網票補的減少和票房打假,是市場降溫的重要因素。今年一季度全國電影票房呈現出罕見的負增長,顯示出上述瓶頸仍難被突破,預示著今年電影市場的票房壓力依然十分嚴峻。
眾所周知,票補顯然不能持續,而票補的存在也造成了市場某種程度上的“畸形”。2014年~2015年,各大互聯網售票平臺開展了長達兩年之久的票補大戰,9.9元、16.66元的電影票隨處可見,也間接催生了當年票房的大爆發。機構測算,2015年440億元的總票房中約有30億元至50億元是來自互聯網票補。去年,票補明顯減少,對市場的影響也立竿見影。今年春節檔票補大戰卷土重來,看似是給春節檔打了一劑“強心針”,實則好景不長。
阿里影業3月30日公布的業績顯示,去年阿里影業收入達到9.05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243%。但因淘票票平臺持續的票補投入和推廣支出影響公司最終虧損9.59億元。淘票票表示,國內的電影在線售票市場格局日趨明顯,類似于團購市場和打車領域呈現的產業終局一樣,預計在三年之內,在線售票市場大戰也將會告一段落。
除互聯網紅利外,人口紅利也是過去幾年驅動中國票房突飛猛進的重要因素。不過,今年一季度觀影人次和場均人次都出現了近幾年來的首次下滑。一季度合計觀影人次4億,較去年同期下滑超3%。MtimePRO數據,盡管在春節檔的加持下,今年1月份觀影人次達1.37億,較去年同期增長2000萬,但場均人次卻不升反降,暗示著人口紅利效應退潮。
另一方面,盡管去年票房市場明顯降溫,但院線和銀幕的擴張仍保持了高速增長,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可以說市場受眾面更廣。分析指出,在影院建設馬不停蹄以及上映影片數量逐年遞增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票房卻持平,預示著票房市場粗放增長期已過去。
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周斌表示,一季度票房負增長有去年高基數的因素,但仍要注意到優質影片供給的欠缺,想要突破市場的瓶頸終歸要靠影片內容和質量的提升。中國電影業要擯棄浮躁心、功利心的羈絆,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更加注重講好故事和劇本創作,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傳承,更加注重演員、演技,更加注重原創力提升,才能既有票房又有口碑,才能集聚更強的軟實力真正“走出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