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2 00:58:54
在全球化方面,中國正接過美國丟棄的全球化大旗,主動承擔起全球化的領導責任。因此,特朗普主義也許會使美國獲得暫時的經貿利益,但是卻會喪失其負責任大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張敬偉
上周六,持續兩天的2017年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首次會議在德國巴登-巴登閉幕,遺憾的是公告刪除了原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內容,同時氣候協議承諾也被放棄。
這是一個有些尷尬的公告,也凸顯一個殘酷的事實:G20這個曾經應對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全球多邊機制,正在遭遇來自美國新政府——確切地講是特朗普主義的刁難。
本次會議,出現了19國對1國的情況,G20部長們一直堅持的自由貿易表述沒有得到支持,公告反而刪除了去年G20會議上提出的“反對任何形式保護主義”的表述。
這是美國的勝利,也是全球的困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困擾,那就是在對抗全球氣候變化提供財政支持上也沒有達成共識。這樣一來,《巴黎氣候協議》能否得到有效執行,也成為懸念。當然,這依然與特朗普政府一直對《巴黎氣候協議》“不感冒”密切相關——特朗普一直稱全球氣候變暖是“騙局”,在此情勢下,讓美國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上作出積極承諾,顯然不可能。
本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限制匯率競爭性貶值、強化金融監管和打擊為恐怖主義提供資金支持方面達成了共識。不過,這些也體現了美國的立場,是美國意志的體現。
東道主德國很受傷。除了在這次會議上受到美國的牽制,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訪美之旅,也談不上一次愉快的經歷。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特朗普和默克爾沒有握手——同樣在此,特朗普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經熱情握手。特朗普按照他的習慣發推文稱,不和默克爾握手的原因,是因為德國欠北約和美國很多錢,應該承擔更多安保費用。
不過,對于來自特朗普的刁難,德國和世界已經見怪不怪。特朗普要將“美國優先”進行到底,尤其在貿易、安保費用和本國勞工利益等問題上相當敏感。對于奧巴馬時代推行的價值觀同盟不感興趣,不管是來自盟國還是對手,只要特朗普認為侵害了美國的貿易利益,或者是“奪走了美國人的飯碗”,他都會發出強烈的反制聲音。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被美方拋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也需要重新談判,特朗普還頻頻指責中國、日本和德國是匯率操縱國。就在本月9日,美國還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出建議書,要求日本開放汽車和農產品市場。特朗普甚至威脅WTO,如果不能為美國利益服務,他也要退出這個組織。
顯然,在經貿領域,特朗普幾乎向主要的貿易伙伴都發出了挑釁。但在安保費用方面,特朗普主要是針對盟國。在東亞,特朗普要日本和韓國承擔更多的安保費用;在北約,美國向伙伴國提出了同樣的要求。特朗普主義就是如此的直接、粗暴和功利,不管對手還是伙伴,美國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
從特朗普的立場出發,他的“美國優先”可以理解。尤其是對于美國的全球伙伴,特朗普不再像歷代美國政府那樣承擔太多的全球責任——不再通過花錢買虛名,也算是現實主義的回歸。但在這一點上,特朗普主義明顯又有些矯枉過正,他的“美國優先”政策很難得到真正落實。
且不說經貿關系,其通過行政命令強退的兩版“禁穆令”就遭遇挫折。在全球化方面,美國已經成為反面典型,中國正接過美國丟棄的全球化大旗,主動承擔全球化的領導責任。因此,特朗普主義也許會使美國獲得暫時的經貿利益,但是卻喪失了負責任大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這也意味著,美國戰后歷屆政府苦心經營的軟硬實力,在特朗普時代恐將流失殆盡。
一個失去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也很難始終維持其全球領導者的地位。更何況,后危機時代雖然歐美世界出現了反全球化的逆流,但是全球化的趨勢卻是勢不可擋。
新經濟周期需要全球市場更加緊密的合作,并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經濟新秩序。當美國主動放棄全球化責任,其主導的老秩序也就趨于土崩瓦解。就像美國放棄了TPP,但是亞太還有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更有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亞太國家更希望中國頂替美國留下的TPP空缺,這凸顯出現實主義的邏輯——地球離了美國照樣能轉,而且可能轉得更好。
后危機時代的美國率先實現經濟復蘇,此時本應是美國彰顯全球經濟影響力之時。但是特朗普主動放棄了全球責任,美國可以攜硬實力余威頤指氣使,譬如按照美國的意志,刁難G20這個全球多邊機制。
在美國的刁難之下,G20機制或許可能失去部分動力,《巴黎氣候協議》甚至可能遭遇流產,但失去責任意識的美國,同樣也會為新秩序所拋棄。這樣的美國不可能實現特朗普的“美國第一”,反而可能使美國變成脫離全球化的邊緣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