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13 19:21:43
近日,華安證券(600909,SH)掛牌轉讓旗下咨詢牌照,該牌照起拍價格高達1.193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華安證券2016年12月才上市交易,此次為何要出售牌照呢?原來,出售子公司牌照公司是早有打算,因為公司有“雙份”。
每經編輯 黃霞
每經記者 黃霞 每經編輯 張力
近日,華安證券(600909,SH)掛牌轉讓旗下咨詢牌照,該牌照起拍價格高達1.193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華安證券2016年12月才上市交易,此次為何要出售牌照呢?原來,出售子公司牌照公司是早有打算,因為公司有“雙份”。
轉讓華安新興咨詢牌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部分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發放的趨緊,使得牌照、殼資源等需求走俏。近日,華安證券掛牌宣布轉讓旗下咨詢牌照,值得一提的是,該牌照起拍價格高達1.2億元。
據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網站顯示,華安證券近日掛牌轉讓旗下咨詢牌照,標的名稱為安徽華安新興證券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安新興)100%股權,掛牌價格為1.193億元,該股權轉讓項目掛牌的起止日期為2017年2月15日至2017年3月14日,掛牌公告期為20個工作日。
公開信息顯示,安徽華安新興證券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是華安證券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金5000萬元,許可經營項目主要是證券投資咨詢;一般經營項目;企業財務顧問;商務信息咨詢;與投資咨詢相關的軟件產品開發。華安新興2015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為1426.9萬元,凈利潤為虧損0.987萬元;2016年1~9月,公司營業收入562.09萬元,實現凈利潤31.67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對應1.2億元賣價,華安新興總資產為4981.03萬元。目前,該公司有在職人員17名,對于現有員工安置問題,華安證券要求此次轉讓受讓方需承諾按照職工安置方案對標的公司現有員工進行安置。
手持雙份證券咨詢牌照
3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華安證券,相關人員證實了此事,“在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就是轉讓證券咨詢牌照,安徽華安新興證券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是華安證券全資子公司,該公司2015年的確有虧損情況,但是我們轉讓牌照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華安證券本來就有咨詢牌照,所以就把子公司的這個牌照轉讓了。”
公開資料顯示,華安證券成立于2001年1月8日,注冊地為安徽省合肥市,公司實控人為安徽省國資委,2016年12月6日在上海主板上市,截至3月13日收盤,總市值約為423億元。截至2016年9月30日,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13.44億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5.14億元。最新發布的2017年2月財報顯示,2月母公司單月實現營業收入1.18億元,環比1月(8873.27萬元)增長32.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63.64萬元,環比1月(1893.83萬元)增長130.41%。
國泰君安劉欣琦發布研報指出,2012~2016年,華安證券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從60.75萬元增長至2101.5萬元,年均增速超過175%,同期行業投資咨詢凈收入增速僅為22.52%。基于公司在安徽區域內深厚的客戶基礎和較強的投資咨詢業務競爭力,看好公司未來財富管理轉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比華安證券業績,華安新興的咨詢牌照賣價1.2億元著實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華安證券2016年12月才上市,此時出售資產,是否有資金方面的考慮呢?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雖然該起股權轉讓項目掛牌的起始日期為2017年2月15日,但是掛牌轉讓這個項目是在公司上市之前就有準備了,不是現在才考慮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上一篇文章
【兌獎了:三暉電氣中簽號出爐 共40000個】三暉電氣中簽結果出爐,中簽號碼共40000個,每個中簽號只能認購500股。末“4”位數:6574;末“5”位數:03037、53037、66296;末“6”位數:585762;末“7”位數:4355149、6855149、9355149、1855149;末“8”位數:30144142、50144142、70144142、90144142、10144142、17496616;末“9”位數:293254487、139803658、014940687。(使用前請與交
返回每經網首頁下一篇文章
【匹凸匹:福州分公司原負責人涉嫌侵害公司利益】匹凸匹13日晚間公告稱,2月28日,公司下發《關于更換福州分公司負責人的通知》,決定福州分公司負責人由石盼更換為陳琪。3月1日,公司內審部在就原負責人離任審計時,發現原負責人石盼涉嫌侵害公司利益,主要涉及將公司資金100萬元轉入其個人名下的銀行卡內,且至今未歸還該筆資金;購入與公司實際業務不相關的多項資產、支付多項與公司業務無關的大額費用,涉及金額約1200萬(最終以司法機關認定為準)。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