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7-03-02 10:42:18
去年第四季度原保費占比低于30%警戒線的人身險公司共10家。而風口浪尖的前海人壽第四季度原保費占比31.46%,在去年各季度中首度達標。按規定,保費占比不達標的人身險公司將列入一年不予批準新設分支機構的險企行列。
去年第四季度原保費占比低于30%警戒線的人身險公司共10家
日前,保險公司2016年全年保費數據已出爐,《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數據統計,去年第四季度原保費占比低于30%警戒線的人身險公司共10家,環比減少兩成,且為去年各季度的最低值。
之所以關注這一指標,是因為按照保監會去年12月30日下發的人身險新規,每季度原保費占比低于30%的人身險企,將在一年內被限制開設新的分支機構。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華夏保險、前海人壽被批準開設新分支機構,而其根據原保費及總保費兩項數據及增長情況推測,這兩家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原保費占比低于30%,因此質疑地方監管機構為其違規批設機構。不過本報記者統計發現,這兩家公司的原保費占比在去年第四季度均“達標”,即高于30%,其中,華夏保險在去年第二、三、四季度連續達標,而前海人壽去年也在第四季度首次達標。因此,即使是新規自下發之日起實施,單憑原保費占比,并不能認定兩家險企的分支機構批設違規。
去年第四季度10家險企原保費占比“不達標”
《證券日報》報記者根據保監會披露的數據統計,去年第四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在規模保費中的占比低于30%的險企有10家。而10家的數量,縱觀2016年全年,也是各季度中原保費占比不達標(低于30%)險企數量最少的。
其中,去年第一季度,原保費占比不達標險企數量為15家,第二季度為16家,第三季度則為13家。也就是說,第四季度原保費占比不達標險企數量環比減少23%。
而備受關注的前海人壽去年第四季度則屬于原保費占比“達標”險企,其當季原保費為66.18億元,規模保費為210.35億元,原保費占比31.46%。第四季度也是前海人壽原保費占比在去年各季度中首度達標,此前的第三季度,前海人壽原保費占比僅為5.66%,上半年的兩個季度原保費占比分別為,第一季度26.2%、第二季度17.23%。
另一家被認為資產驅動負債的險企華夏保險,則在去年全年,除第一季度外,每季度的原保費占比均高于30%。其中,去年第四季度,華夏保險原保費收入84.61億元,規模保費238.81億元,原保費占比為35.43%,此前,第三季度原保費占比39.01%,第二季度高于90%,第一季度為4.30%。
原保費占比達到30%與否影響分支機構批設
之所以關注“季度原保費占比”這一數值,是因為保監會去年12月30日下發的《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人身險新規》),將“季度原保費占比低于30%”的人身險公司列入一年不予批準新設分支機構的險企行列。
若自2016年12月30日下發開始實施的《人身險新規》執行考核2016年第四季度情況,則上述10家原保費占比不達標的險企將在一年內被限制開設新的分支機構。而這些險企多為數為中小型險企和新型險企,除均成立于2002年的兩家公司各自有22家省級分公司、布局相對廣泛外,其余險企省級分公司數量均為個位數。
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資深壽險業人士分析,縱使在互聯網業務快速發展的當下,因為經營地區的限制,對于中小險企而言,分支機構設立依然是需要列入日程的重要訴求,擴大經營地域仍有相當的必要性。
《人身險新規》列出了一年內不予批設新分支機構的幾大情形,包括兩個與業務規模相關的定量指標情形,除了上述的季度原保費占比低于30%外,還有季度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保費占比高于50%。
不過一家中小險企相關人士則對記者稱,《人身險新規》里列出分支機構開設受限制的幾個情形,并不是說險企可以考慮“要不要新設機構”的問題,而是必須根據這些標準,嚴格調整業務結構。即便一家壽險公司不打算開分支機構了,其也不敢放開賣中短存續期產品,因為每月還要向監管報告。依據規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各人身保險公司要每月統計中短存續期產品相關數據,并于次月5日前向保監會報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