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3-01 16:05:50
在美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紐約市,得益于公立教育體系的合理設計和政府對教育資源的有效調配,紐約沒有出現“天價”學區房。
紐約不存在“天價”學區房
美國教育有私立與公立之分,私立學校收費高昂、提供高端教育服務,不存在學區之分。免費公立教育為保障公平,一般都規定學生就近入學。
紐約市根據地理位置,大體劃分為32個學區,其中公立小學715所。當然,這些學校也是良莠不齊。一些公立學校師資優良、財力雄厚,設有特長班和外語、藝術類的附加課程,自然就吸引不少家長為子女教育搬到好學區內。
瑞禧地產創始人杰西卡·湯向記者介紹說,在紐約皇后區,同樣的房型在好學區可能貴一倍多;在“寸土寸金”的紐約曼哈頓島上,好學區房價也要高出20%至30%。
不過,紐約彩虹置業創始人辛迪·殷指出,紐約學區房不可能被炒成“天價”,因為多數購房者看重的是居住社區的綜合指標,包括教育、醫療、社區服務、公共交通等多重因素,很少純粹是為了“擇校”而買房。
買房租房都可入學
在紐約,公立學校“保底”職能明確、入學門檻低,適齡兒童都能入學。而決定學區的就是家庭住址,一般只需出具顯示家庭戶主姓名的水電費繳納單據或銀行資金往來賬單。
因此,無論買房還是租房,只要住在某學區內,就能順利注冊入學。所以,學生家長完全不需為“擇校”而買房。
紐約市教育局還規定,學生一旦完成注冊入學,無論家庭住址此后搬到何處,學生都有權利在同一所公立學校繼續就讀直至畢業。
當然,少數好學校的確會出現申請人數超出招生數的情況。這時,教育主管部門和校方會采取按報名先后順序、抽簽、設立候補名單等相對公平的方式來決定錄取,實在無法招錄的生源將被安排到教育水平相當的其他學校。
社區好壞決定學校好壞
在紐約,社區質量決定學校好壞,不存在一所好學校帶動了周邊房地產價格暴漲現象;而是先有了一個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好社區,才逐漸誕生了好學校。
這也是由美國公立學校的財政支撐體系決定的。美國公立學校的建設、運營及教職員工的工資福利等,基本由地方政府開支,而地產稅則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在社區好、房價高的地區,地稅收入豐厚,投入教育的公共資源自然也更多。
此外,一些社區居民還要向當地學校繳納學校稅,盡管數額不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當地公立學校的運營和改進。一些優質社區里的學校還經常向學生家庭“募捐”以充實經費。一位居住在曼哈頓的小學生家長就表示,自己每季度都要向學校“自愿捐助”50美元到100美元。
社區和學校的這種關系,使得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可以有長遠規劃和自主選擇,也促進了教育發展中的社會參與度。
政府調控教育資源以防兩極分化
不過,如果僅以社區質量和地稅收入決定學校質量,公立教育必然出現兩極分化,貧困社區公立教育將難以為繼。因此,美國聯邦、州、市三級政府均會在預算和特殊撥款項目上向排名靠后的公立學校傾斜,盡量縮小學校差距。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還會將從部分高房價地區征收的地稅,向低房價地區轉移支付,從而令那些貧困社區學校獲得更多經費支持。
對公立學校運營和教育質量的考評監督,也是政府的另一重要調控手段。2001年,布什政府推動制定的法案規定,全國所有接受聯邦教育基金的公立學校,三至八年級學生每年必須接受閱讀和數學統考,以考量學校教育質量。
連續兩年在測試中不合格的學校,會被標注為“急需改進”,將調整師資力量,并允許該校學生跨學區自由轉學;連續四年在測試中不合格的學校會大批更換學校教職員工,改善課程設置,加強學生補習;連續六年在測試中不合格的學校會被勒令關門、轉為私有公司運營或由州教育局接管。
這些措施在紐約也收到一定成效。比如,在以貧困混亂著稱的曼哈頓哈萊姆,在州政府和市政府支持下,也出現了排名較為靠前的公立學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