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1 14:21:20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最近發現,不少人的朋友圈可都被巴菲特霸屏了。今年87歲的股神發表了一年一度的致股東信,這是他寫給股東的第52封年度信函,也是他在公開場合第9次正式推薦指數基金。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鴻月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最近發現,不少人的朋友圈可都被巴菲特霸屏了。今年87歲的股神發表了一年一度的致股東信,這是他寫給股東的第52封年度信函,也是他在公開場合第9次正式推薦指數基金。
20年前,巴菲特在推薦指數基金的時候是這么說的:“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早晚會發現最好的投資股票方法是購買管理費很低的指數基金。”10年之后,他拿出了50萬美元與紐約對沖基金Protege Partners立下了一個十年的賭局,后者選擇了5只FOF基金與股神選擇的標普500指數基金進行終極PK。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在今年的公開信里,股神“毫無保留”地公布了結果。
戰果如何,不言自明了。
巴菲特一向對指數基金贊譽有加。在他看來主動投資的業績一定是跑輸被動投資的,并在致股東信中直截了當地指出華爾街基金收費太狠,建議投資者堅守普通指數基金。
要知道股神可是不少股民、基民的“啟蒙老師”,那句經典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也被不少投資者奉為圭臬。那對于巴老如此盛情又堅持不懈地建議指數基金,國內投資者是不是也應該積極采納呢?
數據勝于雄辯,來看看主動管理型基金和指數基金的業績對比不就知道了嗎。下面就奉上理財不二牛的統計成果,先來看看不同類型的基金在不同時間段的表現。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們把權益類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分開進行了統計和陳列,數據來自Wind。
國內哪類基金的整體業績好?從上表就能一目了然,而且統計的周期越長,差異越明顯。如果把這個周期拉長到10年,可以看到被動指數型基金的回報率幾乎只有股票型基金的三分之一。
如果說整體業績的比較看上去還不算“刺激”,那我們再來看看單只基金的表現,選擇的指標是基金累計凈值。
這里有必要給大家科普一下累計凈值的含義,簡單地說就是“基金單位凈值+基金成立以來每份累計分紅派息的金額”,這個參照值可以比較直觀和全面地反映基金的在運作期間的歷史表現。
以下是混合型基金復權單位凈值(也就是累計凈值)排名前五的基金。
可以看到,在混合型基金里,累計凈值在10元以上的基金比比皆是。也就是說如果不分紅,華夏大盤精選的單位凈值已經可以高達18.05元了,體現了該基金真實的業績水平和強大的盈利能力。
而指數基金的表現如何呢?(包括被動指數型和增強指數型基金)
要特別說明的是,排名靠前的兩只基金其實屬于增強指數型。和完全不做任何主動選擇、跟隨標的指數的被動型指數基金相比,增強指數型會在絕大多數基金資產跟隨市場的基礎上,保留一小部分基金資產做出主動選擇,所以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指數型基金。而被動型指數基金的累計凈值大伙兒也看到了,即便排名第一的也不到主動管理型基金復權單位凈值的四分之一。
沒錯,眼見為實的差距就是這么大。莫非是股神也看走了眼,其實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業績本就不如指數型基金?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又對投資海外市場的QDII基金分類進行了統計。
▲ 累計凈值排名前五的QDII主動管理基金
▲ 指數型QDII的排名情況
從上述統計可以看出,哪怕歷史并不算長、數量亦不多的QDII基金,其指數型產品的業績也明顯好于主動管理類。從這個角度來看,巴老的建議并無不妥呀。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指數型基金到了國內開始變得“水土不服”?
一位資深QDII基金經理告訴理財不二牛,由于海外市場處于充分競爭的階段,監管也極其嚴格,因此其Alpha收益(超額收益)非常難做。
“國內市場還是有Alpha在的,機構投資者還有一些信息優勢。所以我認為指數基金投資在國內不適合多數普通投資者,更適合專業投資者。”
另一位大型公募基金經理則表示,國內基金公司跑贏指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小盤效應,但這兩年明顯都變弱甚至沒有了,而藍籌股卻開始了重估估值的過程。
他坦言,“國內的Alpha還體現了信息優勢差,整個指數是沒有個別基金漲得好。但是隨著未來監管越來越嚴,這個信息優勢的渠道也會被堵死,會更向海外市場靠攏,所以未來投資指數或許也會成為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濟安金信副總經理王群航建議投資者,從每一輪行情的整體表現來看,市場上漲的時候“指數漲得多、可以買指數基金”,熊市中則是主動型基金占優,而在震蕩市中主動型基金的整體業績表現更為出色,“主動被動產品都是各有所長,投資者可以根據市場和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選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