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2-15 08:56:00
盡管當月2.03萬億元的新增信貸,大大低于此前2.5萬億的市場預測均值,以及部分機構2.8萬億的樂觀預期,但1月3.74萬億元的天量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大水漫灌”的勢頭在當月并沒有明顯扭轉。
在央媽年初以來意外持續拉高金融體系資金利率的背景下,廣受市場關注的1月金融數據,在2月14日(本周二)下午17時準點揭開面紗。盡管當月2.03萬億元的新增信貸,大大低于此前2.5萬億的市場預測均值,以及部分機構2.8萬億的樂觀預期,但1月3.74萬億元的天量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大水漫灌”的勢頭在當月并沒有明顯扭轉。
整體來看,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金融總體形勢正體現出三大鮮明特征:
一、在央行信貸指導的背景下,一季度乃至全年的信貸總量可能都不會出現大幅增長;二、在當前央行流動性總體調控仍延續大體寬裕的背景下,全社會各類融資的總規模保持高增長,仍然顯示出所謂本輪“貨幣放水周期”已經結束的觀點,并沒有得到證實;三、在貨幣總量寬松加上資金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將大概率在當下的貨幣政策周期中顯著受益。
1月信貸“窗口指導”正式確認
央行2月14日公布的1月金融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4.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個和4.1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8.66萬億元,同比增長19.4%。整體來看,M2、M1等指標增速大體符合市場預期,不過M1增速的下滑,則仍然顯示出實體經濟活力仍出現一定程度下降。
而在市場廣泛關注的1月信貸數據方面,數據顯示,2017年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03萬億元,較2016年1月同期的2.5萬億顯著減少了4751億元。該數據大大低于此前2.5萬億的市場預測均值,以及部分機構2.8萬億的樂觀預期。對此,業內人士普遍指出,此前央行對1月信貸投放不能過快增長的窗口指導,已經基本得以證實。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2月份以來的商業銀行信貸高頻數據來看,本月信貸數據預計也將難以出現同比大幅放量的情況,甚至可能較2016年同期出現下降。
總量收緊證實僅是虛晃一槍!
而在1月信貸數據顯著低于市場預期的同時,反映大金融體系對宏觀經濟支持力度的1月社會融資總規模,則驚人地創出了3.74萬億元的單月歷史新高。這其中主要原因則在于,當月非標融資出現了罕見的爆發式增長。分項來看,委托貸款增加3136億元,同比多增961億元;信托貸款增加3175億元,同比多增2623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131億元,同比多增4805億元。
整體而言,當月表外融資規模的猛增,不僅填補了當月新增信貸的同比負增長,還進一步將1月社會融資總規模推升至歷史新高。換句話說,如果將2016年貨幣擴張的主要動力主要歸結為居民貸款,那么1月份的金融分項數據就顯示,非標融資正在接棒“老鄉”,成為貨幣擴張的主要動力。
總量寬松+資金提價=利多銀行股?
在2月14日晚間與固定收益和宏觀研究相關業內人士的交流中,多位從業人士普遍指出,在1月金融數據仍舊顯示社會資金總量仍舊寬松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對于貸款提價的“訴求”正在持續升溫。
有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即不管信貸未來如何進行“窗口指導”,前期央行各種酸辣粉(SLF)、麻辣粉(MLF)、特辣粉(TLF)的漲價,將會不可避免地傳導至貸款基準利率。在息差收入依然是商業銀行一大主要利潤來源的背景下,資金價格和社會融資成本的總體上升,將勢必對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帶來實質性利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