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3 15:39:29
截至2017年1月20日,已有民生銀行、江西銀行、徽商銀行、恒豐銀行和華興銀行等32家銀行布局P2P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并共有188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進入2017年,銀行資金存管仍是業內人士關心的熱點話題。
1月23日,盈燦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月20日,已有民生銀行、江西銀行、徽商銀行、恒豐銀行和華興銀行等32家銀行布局P2P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并共有188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約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8%,其中真正與銀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平臺僅有99家,占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4%。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距離《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的發布時間已近5個月。
早在2016年8月24日出臺的《暫行辦法》再次明確要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實行自身資金與出借人和借款人資金的隔離管理,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
“雖然隨著監管政策的出臺,平臺紛紛尋求與銀行合作以謀求合規,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僅有少數平臺上線銀行直接存管,主要是由于2016年互金專項整治工作的開展和資金存管指引并未正式出臺,部分銀行處于觀望狀態。”盈燦咨詢王海梅分析指出。
她還進一步表示,《暫行辦法》的正式出臺使得銀行資金存管成為判斷平臺合規的重要指標,同時其對行業的高門檻也將增加平臺的運營成本,預計不少中小平臺將面臨清場出局,行業將進行新一輪洗牌。同時投資人需認清銀行資金存管的本質,銀行并不審核項目的真實性,不保證收益,不承擔資金管理運用風險,投資人需自行判斷真實性和承擔責任。另外,目前部分平臺采用的是第三方支付系統與銀行存管系統并存的模式,即只有部分標的是銀行存管,投資人需判斷和認清平臺標的是全存管還是部分存管。部分平臺可能只是風險備用金資金存管,企圖魚目混珠,甚至可能完全沒有合作僅是虛假宣傳,所以投資人判斷是否真的資金存管還需擦亮眼睛并多方核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