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11 15:48:27
前段時間在資管圈引發了巨大反響的增值稅新政(140號文),在今年1月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資管產品增值稅政策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今天正式發布!本通知的重點在:對資管產品在2017年7月1日前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未繳納增值稅的,不再繳納;已繳納增值稅的,已納稅額從資管產品管理人以后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每經編輯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江月
前段時間在資管圈引發了巨大反響的增值稅新政(140號文),在今年1月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資管產品增值稅政策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今天正式發布!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先給大伙兒截個圖,看看通知長啥樣吧↓↓↓
其實本通知是對140號文中第四條規定的“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做的一個補充,重點在這里:對資管產品在2017年7月1日前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未繳納增值稅的,不再繳納;已繳納增值稅的,已納稅額從資管產品管理人以后月份的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相比之下,此前140號文第十八條規定,“除第十七條規定外,其他均自2016年5月1日起執行”。彼時曾有大型公募人士告訴理財不二牛,這也就是說從2016年5月1日到12月21日的文件發布日期間的增值稅資管產品管理人都要繳納,不僅追溯起來有難度,并且還直接表示這個錢“交不起”。
從現在的補充說明來看,公募們暫時是不用擔心被追“稅”的問題了。基金公司人士對此的反應也是非常熱烈,紛紛表示“這是個好消息”、“這樣還科學一些”,還有公募將在今天下午就針對相關文件,在全公司范圍內開展員工的培訓、學習。
不過,在這則補充通知的背后,離不開監管機構和行業的推動作用。理財不二牛獨家得知,早在去年12月30日,監管部門就召集了包括三家公募、三家私募和四家券商等多家機構在內的座談會,會議主題就是對140號文進行討論。據稱會議達成了兩點共識:1、第四條不追溯執行;2、在出具體規定前暫緩執行,但產品層面不應打開產品征稅。當天下午,會議共識就由監管部門進行了反饋。而在2017年伊始,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就緊鑼密鼓地推出了對140號的這則補充通知。
對于不少公募基金公司來說,該通知是場及時雨,讓大伙兒松了口氣。但140號文要順利落地執行,就金融機構和產品而言,還有不少細節需要進一步細化。
舉個例子,“產品如何界定”還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140號文第一條就強調“金融商品持有期間(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上述收益,不屬于利息或利息性質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稅”。該條是針對財稅【2016】36號“貸款服務”范圍的補充,不過對公募產品來說似乎只有保本基金能滿足“持有至到期”的概念,那其他種類的產品是否都屬于增值稅征收范疇?出現了虧損的產品又怎么處理?
除此之外,如果今年7月1日之后的資管產品要繳納增值稅,按照金融業6%的適用稅率那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此前曾有公募基金人士告訴理財不二牛,“至于管理人實際稅賦是否轉嫁給投資人,由管理人通過產品設計和合同與投資人約定”,而此后的會議又達成共識稱“產品層面不應打開產品征稅”,那這筆錢到底由誰來出?又會對基金公司的產品和業績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當然了,咱們理財不二牛主要關注的還是140號文及補充通知對公募行業的影響。相信后續還會有更多細化條款出爐,理財不二牛也將持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