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6-12-27 17:02:51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報銷腐敗”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突出腐敗現象。有的領導干部報銷內容無所不包,生活幾乎“零成本”。有的落馬干部甚至以餐飲、煙酒的名義,把行賄“黑金”入賬報銷。
22日,中央紀委網站公開曝光八起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其中包括稅務總局官員公款旅游違規報銷、南京煙草專賣局干部虛開發票套取會議經費用于接待等問題。梳理各地紀委通報發現,今年以來各地公開通報的違規報銷問題不勝枚舉。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報銷腐敗”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突出腐敗現象。有的領導干部報銷內容無所不包,生活幾乎“零成本”。有的落馬干部甚至以餐飲、煙酒的名義,把行賄“黑金”入賬報銷。
報銷被個別干部當作“隱性福利”,有的把行賄“黑金”也入賬
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各地紀檢部門通報的問題發現,違規報銷涉及面廣、報銷名目多,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涉案人員上至廳級官員下至村民小組長,涉及單位既有政府機關也有國企、學校等,一些單位甚至還出現集體常態化違規報銷問題。如,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云南省商務廳8名原領導班子成員、8名現任廳級領導、2名廳辦公室負責人,均在云南云商會展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外經貿投融資擔保公司報銷個人通信費。
報銷的錢主要花在什么地方?據調查,違規報銷用途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成為單位“小金庫”,用于解決公務接待中的超支、超標等不合理費用,或是津補貼等單位集體福利。如,2010年10月至2015年9月,湖北黃岡市黃州區農業局局長劉某就安排農業局有關人員,以虛列工作經費及虛開費用發票等方式套取項目資金設立“小金庫”,用于農業局各項開支。
另一種則成為少數干部個人生活消費的“提款機”。記者發現,報銷發票被個別干部當作“隱性福利”和“灰色收入”,私人KTV消費、煙酒消費、私家車養護費、家屬旅游……各種五花八門的消費都來報銷。如湖北一副縣長因私事請老同學幫忙,安排交通、住宿并宴請,所有費用均以公務接待名義違規報銷;云南文山市委一名干部未經審批參加高校學習,將應由個人負擔的學費、教材費等相關費用共計2萬多元在單位報銷。
河南一名紀委干部說:“查處的個別案件中,有領導干部報銷內容無所不包,生活幾乎‘零成本’。”
更令人關注的是,此前查處的河南漯河原市委常委、秘書長謝連章腐敗案中,包括漯河市交通局長等40多名向謝連章行賄的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中,行賄資金多數來源為公款。他們行賄后再通過單位財務會計以餐飲、煙酒等發票入賬報銷。
虛列開支和變更名目為主要手段
記者調查發現,“報銷腐敗”具有一定隱蔽性,其操作手法也多種多樣。
一種是虛列開支,無中生有。“在辦公、差旅等經費管理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彈性較大的培訓、會務等經費容易成為‘渾水摸魚’的渠道。”廣西一名縣級審計局局長說,“比如,一個會議有50人參會,報銷時按80人或100人報。只要有會議通知、簽到表等材料,只要不超標,即使是審計部門也不會去仔細核查。”
廣西鳳山縣紀委副書記彭孟智介紹,2013年至2015年間,縣扶貧辦兩名干部就利用組織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的便利,通過虛開發票套取培訓資料復印費5萬多元用于個人開支。百色市隆林縣相關部門調查發現,2009年至2014年間,該縣財政局會計黃某利用職務便利,在結算會務費給飯店、賓館、酒店等商家時,要求商家加大發票數額給其用于報銷,先后11次以虛報會務費、接待費等手段,侵吞公款19萬元用于個人生活開支。
另一種手法則是變更名目,偷梁換柱。原福建省人防辦法規處副調研員、福建省人防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某的操作方式比較典型,他將其在國外購買路易威登包的費用19960元,開成兩張茶葉發票,又將購買冬蟲夏草的費用開為購酒發票,均以“招待費”名義在單位報銷。此外,他購買的沙發、床鋪等家具,則開成“辦公家具”發票報銷。
有基層干部坦言,一些變更名目的報銷,被形象地稱為“吃床腿”“吃輪胎”。因為住宿費、修車費可以報銷,于是有人就將各種費用進行變更后來報銷。
河南省直機關一名財務人員告訴記者,“報銷腐敗”往往是在領導授意安排下,財會人員參與造假。“多數單位的會計只要見到報銷憑據、簡單審核金額之后就給報銷了,對于發票實際用途、具體資金流向不會去仔細核查和甄別。”
據調查,一些領導干部甚至強行向下屬單位或管轄企業攤派發票,將報銷發票變成變相索賄的手段,影響惡劣。如河南登封市原副市長朱耀輝,在2011年至2014年任副市長期間,要求分管的醫衛和教育部門為其個人消費報銷發票40多萬元,被要求報銷的發票中有假發票、大貨車過路費、洗腳票和外地發票等。河南周口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朱家臣累計通過報銷索賄金額超過400萬元,被稱為“發票書記”。
強化財務紀律整治壓縮報銷腐敗空間
一名縣級財政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被查出“報銷腐敗”問題的多是由于內部人士舉報。雖然財政、審計等部門都有監管職能,但在實際過程中監管很難到位。“審計部門一般只關注發票真假,財政部門則關注是否超過預算。”
財會專家馬靖昊表示,我國財務制度法規近年來不斷健全和完善。如從國家層面有會計法和稅法,具體到系統和單位,往往也有自己制定的管理辦法。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更是重申了財經紀律。“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馬靖昊認為,“報銷腐敗”的手法簡單卻仍然頻發多發,暴露出長期以來基層財務制度流于形式、公款支出缺乏有效監管等問題。
中國社科院廉政研究院副秘書長高波建議,當務之急是圍繞財務紀律執行,開展一系列專項整治。各地開展的巡視巡察中,注重吸納專業的審計力量。與此同時,系統研究如何堵塞財務漏洞,將其作為一項“不能腐”的制度進行系統性完善。
目前,財政部等大力推行公務卡制度改革,有助于從源頭堵住“報銷腐敗”漏洞。“但財政管理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公務卡只是其中一個手段,并非抑制腐敗的萬能卡。”一些紀檢部門人士表示,更應嚴格信息公開制度,將公務消費信息更多置于公眾監督之下,讓“報銷腐敗”無處遁形。“新華視點”記者甘泉、向志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