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6-12-14 11:56:46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邁進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正確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全力做好實體經濟這篇大文章,是我們適應新常態、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載體。當前,我國經濟正在邁進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正確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全力做好實體經濟這篇大文章,是我們適應新常態、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
以第一二產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為特殊的重要地位,是一國科技創新的基本載體、就業的重要來源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實體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核心內容。歐美等發達國家陸續出臺促進制造業回歸的具體舉措,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再工業化”、“振興美國制造業”,都旨在通過戰略規劃、資金補貼、政策傾斜等,推動社會資本和研發資源向實體經濟快速轉移。由此可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已重新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確保實體經濟的平穩運行,不僅是應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而且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
可以說,振興實體經濟對當下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要讓第一產業進一步夯實、第二產業走向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高速發展,在增長動力上從生產要素投入更多轉向創新投入,而這些都要靠扎實的實體經濟基礎。
另一方面,振興實體經濟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必須以工業品大規模生產和供應為前提,根本之策是建立起高度發達的實體經濟生產體系和先進技術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就業、創造更多收入、帶來更大消費,才能給群眾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生活產品,提供更豐富的優質服務,才能更有效地推進城鎮化進程。
近年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之后中央多次提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思路。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再次要求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這給了實體經濟企業極大的發展信心。
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呈現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往刺激經濟政策副作用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這讓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局勢更加復雜,實體經濟企業的經營難度不小,其中的原因,一是受經濟環境下行的影響,國內的有效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發展。二是包括傳統制造業甚至部分新興產業在內的許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行業平均利潤率顯著下降。三是包括原材料、勞動力、融資等在內的企業綜合經營成本大幅上升。
同時,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因素,就是部分市場資金“脫實向虛”,通過資本運作擾亂實體經濟信心,甚至實體經濟正在成為資本游戲的平臺,嚴重干擾了實體企業的健康發展。金融是經濟運行的血液,理應對振興實體經濟發揮重要的正面作用,但正如證券監管部門領導同志所說,有些資本從事杠桿收購,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底線,挑戰職業操守的底線。這都是實體經濟發展中亟待大力解決的。
要落實政治局會議的精神,振興實體經濟,要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靠實體經濟企業自身和各級政府、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企業自身層面,要通過供給側改革推動實體企業和行業的轉型升級,主動創造有效需求。實體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堅守品質信條、堅持創新驅動、堅定走國際化道路。
以伊利集團的經驗和做法為例,我們以品質為信條,打造“品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把品質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堅持創新驅動,鼓勵全員創新,通過創新挖掘潛力、提高效率,點燃企業發展的新“引擎”;堅定走國際化道路,以國際化視野搭建全球資源重新配置的平臺,把全球最有價值的資源整合到我的價值體系中,為我所用。通過這些舉措,伊利不僅每天將1億份伊利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讓自身進入全球乳業8強,還帶動了中國乳業產業鏈上下游的整體轉型升級,推動了中國乳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振興實體經濟,知易行難,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工業化尚未完全實現、信息化方興未艾的新興經濟體中,更需要中央決策、政策引導和企業實干。在調研一些實體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并結合企業實踐中的親身感受,對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的舉措,有如下期待:
第一,期待國家出臺振興實體經濟戰略規劃。要科學制訂發展實體經濟的長遠戰略規劃,加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優化配置政策資源,構建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進一步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積極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更多地向實體經濟聚集;加快調整進出口戰略,積極促進產業資本“走出去”,鼓勵有條件或有市場潛力的企業到資源富集國家和地區開展投資與合作;要大力完善市場管理體系,加強政策的協調性,形成規范有序、競爭公平的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第二,期待有關部門構建實體與虛擬經濟之間良性互動的機制。要防止資本過度流向虛擬經濟,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要堅持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完善虛擬經濟市場監管體系和制度建設,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虛擬經濟各層次的發展,審慎有序地開放金融市場。要根據實體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積極推動金融體制改革,鼓勵金融創新,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提升實體經濟治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保持經濟長久繁榮和社會穩定的根基在于實體經濟。因此,在全球經濟深刻調整,我國實體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情況下,只有搶抓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積極營造健康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正確處理好實體經濟與金融資本的關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新動能,才能真正促進實體經濟的穩步發展,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